焚稿、撕稿与念稿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这是小说家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宋稗类钞》中所记载的王安石撕稿。王安石有位朋友,名字叫刘贡甫。这人,能文章,尤精史学,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天,刘贡甫去拜访王安石,在书房里等他时,见有一篇书稿压在砚石之下,拿过来一看,是一篇论兵的书稿。刘贡甫“性强记,一过目辄不忘”。读后又放回原处。王安石走进书房,闲聊了一阵,便问他近来可写有什么文章。朋友间或许是想开个玩笑,刘贡甫便说:“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成。”王安石听到朋友也在写兵书,自然很有兴趣,便问他书稿的大概内容,他便将刚才看到的王安石论兵书稿的内容大致地回答了一番。王安石当然不知道刘贡甫曾看过自己的书稿,等朋友走后,他默然良久,慢慢地取下砚石下面的书稿,将它撕毁。原来王安石平时写文章、论是非,总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苟有能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曹操、王安石,他们写文赋诗,总是讲特立独创、讲富有新意,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与人家“暗合”,不是烧掉,就是撕毁。这不由地让我到当前一些领导的念稿来,念秘书事前给他们写好的稿。县里召开人代会、党代会,领导的工作报告,自然要事先准备稿子。可是,在一些小型会议上,甚至在座谈会上、讨论会上,有些领导也离不开秘书这个拐棍,也是照本宣科地念人家给起草的稿子。水平差一点的秘书,那稿子,不用说,报上抄一点,文件上摘一些,了无新意,充斥着让人生倦发睏的大话、套话乃至假话、空话,清汤寡水,没滋没味。
领导讲话,不管是作指示,还是表态度,抑或向群众宣讲政策,总得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吧。如果大会小会总是念稿,甚至像一则笑话所说的那样,将“接下页”也念了出来,岂不贻笑大方,有损自己的形象?这当然还小事,更重要的是没能起到领导讲话应起的作用。
这也不是说,领导的讲话,非得像曹操、王安石论兵的书稿那样,一旦发现自己的讲话稿与人家“暗合”,就得烧掉,就得撕毁。领导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自然要与上级保持一致,说一些文件中政策里常说的话。但是,也要有自己对文件政策独到的见解,也要有自己结合当地实际落实上级精神的具体作法呀,总之也得有新意,有自己要说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呀。
领导讲话,一般情况下,要由自己去起草讲话稿,要用自己的话去讲,要讲出一点新意,讲出一点风趣,讲出一点幽默感,避免大话、套话,避免“流俗之见”,这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做领导的如果能将应酬的时间挪出一些来,用到学习政策、深入基层、再看一点文史方面的书籍,讲出群众喜欢听的话,讲出对指导本地工作确实有用的话,讲出有条有理掷地有声的话,凭着领导的才能,还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并说一切由秘书代劳“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的领导责任,严重地损害了领导作用和领导威信”。一次,温家宝总理在哈尔滨出席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上也说:“领导讲话,要做到不念稿,说短话”。我们确实应向这方面努力。在这方面,决不能让焚稿的曹操、撕稿的王安石来笑话我们作者:赵亚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