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趣人生 发表于 2014-11-3 07:30:00

“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王一端        “起承转合”是古诗文之法,后在词、赋、曲、音乐、散文、小说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其出处最早见于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所谓“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合”,就是结束。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相声《成语新编》把它们四者形象地概括为“垫话”、“瓢把儿”、“正活儿”、“底”。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我们知道,律诗有八句四联:第一、第二句为“首联”也叫“起联”;第三、第四句为“颔联”;第五、第六句为“颈联”;第七、第八句为“尾联”。首联担负着“起”的作用,颔联担负着“承”的作用,颈联担负着“转”的作用,尾联担负着“合”的作用。它们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    运用起承转合进行古体诗词创作时,关键是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说,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讲,它们分别应注意的是:    一、“起”是“老大”,要带好头    万事开头难,写诗也是如此。“起”作为“老大”,如果开会,总要先说几句开场白。这个开场白,起着“垫话”的作用,定调的作用,抛砖引玉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垫话不能垫得太多了,否则别人还怎么说?定调不能定得太高了,否则下面的人怎么唱?“抛砖”就不能抛玉,否则哪块砖头还和玉去比呢?所以,开头的话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以自然、平易为好。这就像小说中的“序”一样,只要引题入话、抓住观众就行了。清代宋庭珍认为,起联“以情景交融为上,情景相对次之,一联皆情、一联皆景又次之。然一联皆写情,则两句须有变化,不可一律……一联皆写景亦然,或上句写远,下句写近,或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诗句如“感时花践泪,恨别鸟惊心”“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情景相对诗句如“白首多年病,秋天一味凉”“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一联皆情的句子如“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一联皆景的诗句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具体采用哪类诗句、哪类情调开场以及定什么调,这是“老大”的责任,要带个好头。    二、“承”是“老二”,忠贞不二    “承”虽然处于“老二”的位置,是个二传手,但任务很重。它不仅要接过老大的球,在自己手里玩得淋漓尽致,还要完美地再传下去,所以起着承上启下、承前接后的传递作用。这样,它就有三重责任:接好球;玩好球;传好球。俗语:“老大憨,老二奸。”在这里,老二决不能耍奸,必须忠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具体应做到:    其一,要搞好承笔衔接,其中包括正起反接和正接反起。它作为承接开头,写景、抒情,宜语气和缓,交接顺畅,做到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其二,要完美自己。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就要看“老二”的自身素质。    其三,实现对“老三”的自然交接。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三、“转”是老三,重任在肩    在起承转合四兄弟中,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得是“正活儿”。它在诗的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其职责主要有两条:    其一,承上启下。它作为承后之转折,转笔要做到前后相呼应,活泼而不板滞。**** Hidden Message ***** 

震哥武帝 发表于 2020-6-1 14:41:31

其中包括正起反接和正接反起。它作为承接开头,写景、抒情,宜语气和缓,交接顺畅,做到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其二,要完美自己。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就要看“老二”的自身素质。   其三,实现对“老三”的自然交接。起笔

1373764489 发表于 2020-5-28 06:41:18


    在起承转合四兄弟中,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得是“正活儿”。它在诗的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其职责主要有两条:
    其一,承上启下。它作为承后之转折,转笔要做到前后相呼应,活泼而不板滞

sjm 发表于 2014-11-15 20:31:31

写的真好!第一,弄清学习目的。一是修身齐家。二是找“三点”,即:找点方向、找点规律、找点借鉴。三是实现“三多”,即: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多思路地分析问题、多方案地解决问题。第二,讲究学习方法。一是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清竹玄 发表于 2020-7-7 17:37:43

“起承转合”是古诗文之法,后在词、赋、曲、音乐、散文、小说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其出处最早见于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yanfanghao 发表于 2020-10-9 21:20:41

、“承”是“老二”,忠贞不二
    “承”虽然处于“老二”的位置,是个二传手,但任务很重。它不仅要接过老大的球,在自己手里玩得淋漓尽致,还要完美地再传下去,所

侯爱军 发表于 2020-5-30 17:04:55

。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三、“转”是老三,重任在肩
    在起承转合四兄弟中,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

无邪 发表于 2014-11-12 14:04:06

在起承转合四兄弟中,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得是“正活儿”。它在诗的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其职责主要有两条:

黄叙阳 发表于 2020-6-16 08:44:03

在起承转合四兄弟中,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得是“正活儿”。它在诗的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其职责主要有两条

sjm 发表于 2014-11-15 20:30:02

#在这里其实“老三”是主角,是唱红脸的,干得是“正活儿”。它在诗的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其职责主要有两条:快速回复#

樱桃小丸子 发表于 2014-11-8 15:43:46

老秘网这篇文章安排的非常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学习古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对于公文写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学习了。

爱知文 发表于 2014-11-4 10:50:30

有如雷贯耳,醍醐灌顶之感。

走在人生边上 发表于 2014-11-4 14:36:07

本帖最后由 走在人生边上 于 2014-11-4 14:37 编辑

学习受教了。继续关注

小龙石头蛋 发表于 2014-11-12 10:16:16

“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崔智友 发表于 2014-11-12 10:51:26

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谢谢分享

云水自在山 发表于 2014-11-12 14:18:13

真在找演讲稿的开头,秋天、冬至左右的总结不知用什么好

dhs1987 发表于 2014-11-14 09:29:06


老秘网虚拟稿费有如雷贯耳,醍醐灌顶之感。

彼岸 发表于 2014-11-14 09:52:44

作者总结的很好哦,学习啦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