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风语 发表于 2015-10-15 15:20:32

读书的魅力就在此,至少一些是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TOM张 发表于 2015-10-15 16:51:26

真是博大精深!知识含量多,写得真好!

郭海林 发表于 2015-10-16 09:50:29

小楼感到惊讶。”老师说:“这是你解释的意思,‘惊鸿’一词实际上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语出曹子建《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此后用来指美人。陆游《沈园》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此处的‘惊鸿’一词,指代陆游的妻子唐婉。所以,你的这个词用得不对。”该生的诗就属于用典错误。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词用典绝非易事,用好

smj7876392 发表于 2017-2-6 14:35:56

用典绝非易事,用好了可以锦上添花,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我们进行诗词创作时,对用典一定要谨慎。要坚持做

LWJ147789 发表于 2017-2-6 15:04:33

用典必须还深入理解其意,然后结合材料语气氛围恰当运用。

爱学习的阳阳妈 发表于 2017-2-7 15:14:15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词用典绝非易事,用好了可以锦上添花,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我们进行诗词创作时,对用典一定要谨慎。要坚持做到五点:   1、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决不能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不明白的典故也用,不该用的典故也用,甚至生造典故,惹得贻笑大方。只有在那些能收到点铁成金、以少胜多效果情况下,才能考虑引典入诗。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7-4-13 09:43:10

<p>&nbsp; &nbsp; &nbsp; &nbsp;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p><p>  【讲话原文】</p><p>  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p><p>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p><p>【出处】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p><p>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p><p>  【解读】</p><p>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荀子主张知和行的统一,《荀子·大略》提出:“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p><p>  《荀子》的首篇是《劝学》,他说“学不可以已”,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并以此为喻:“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儒效》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认为学习是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的过程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达到了极点。</p><p>  如何做到善学、善行?《荀子·大略》有具体描写:“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脱壳一样,很快就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时学习,站立时学习,坐着时学习,脸上的表情、说话的口气都极力效仿。见到好事立即去做,有了疑难立即就问不过夜。 (杨立新)</p><p></p>

lizhongjun 发表于 2017-4-13 10:14:01

写得很有广度、深度、见度和锐度,值得借鉴和学习。

kykn 发表于 2017-4-13 10:51:06

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决不能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不明白的典故也用,不该用的典故也用,甚至生造典故,惹得贻笑大方。只有在那些能收到点铁成金、以少胜多效果情况下,才能考虑引典入诗。

石羊绿草 发表于 2017-4-17 09:30:00

针对查摆出的“四风”问题及其原因,我们将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原则,一项项抓好整改落实,真正让群众感到焦书记的好作风又回来了,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促进lk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上台阶。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用典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