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G) f# _ c- r2 H4 R一、行政奖励(处分)决定的基本内涵
& U3 {! H6 j' y$ T" u
3 I/ x; ~1 @) T9 p; w- Y
2 ?, y8 F- I4 i% U1 }8 i! U《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奖励与惩戒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并由此产生了两种重要文书——行政奖励决定和行政处分决定。0 S: \. C/ a: g2 j) P) W5 W' X8 y
3 e- S K- ~$ z5 f0 K7 |' P+ u9 f
奖励(处分)决定均属决定类文体。其中奖励决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的一种公文。其目的在于弘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公务员有所效仿,见贤思齐,从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处分决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犯规定而又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国家公务员给予行政处分的文书。其目的在于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严肃政纪,使之有所鉴戒,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 N4 X3 K+ K( P" m0 {; D! H" i* U' x- i$ J; J) P+ w* q
根据《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2 K( I: k+ ~: ?
(一)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 A* l2 y# Z+ n' m$ X$ I' Z (二)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2 }2 b; X. K9 W: p. n3 G/ i (三)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 O! C) u5 K& o+ A' p5 J (四)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0 W+ g7 S7 \2 ?/ a# Y
(五)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 u" ~+ @/ Z+ T0 [; w2 _ (六)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Y# e3 ]6 ?& t1 N3 [7 T p
(七)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 ~% t) g+ o+ s( `5 z2 I% S% W
(八)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 a' K X* g/ ^" s. u, j" J/ F (九)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5 ~+ y* e; B! q8 O9 [# F2 o (十)有其他突出功绩的。6 v0 Y u* ~7 w, g4 ~& \
7 ?8 B2 r2 S7 Y4 w2 d, L
上述十个方面的规定,是行政奖励决定的基本适用情形,也是拟制行政奖励决定的法规依据。
& c- k# K! e5 N( w; w1 t5 U
2 B5 f5 ^/ \& t0 H T- S行政奖励决定是决定的一个具体种类,但它与法定行政公文中的决定又不完全一样,二者在性质和适用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法定公文中的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要比只适用于对有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国家公务员进行奖励的行政奖励决定宽泛得多。/ _& ?( [/ s: g; ]7 Y) W+ i2 ?6 v
: z2 p" }: P' c根据《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d3 B( t: W: u8 ]) Y% h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示威等活动;
! R6 T; t+ d3 e/ D* m+ j+ r3 X (二)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0 g# j! m& k' f+ P( ^ (三)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f4 s* X( c' t
(四)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7 g- c5 @5 F3 A (五)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a9 J8 W: n, `, t% L; x# `% H& U
(六)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1 l" g; [& K! a `' | (七)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1 \- Q; j. M- ^3 |
(八)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 ^) t' ?2 _7 d7 k+ n
(九)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7 C6 h, s4 o* @( n/ j6 T
(十)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9 z: d/ \4 A# j1 N7 H' L) I6 I2 @ (十一)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9 ^& U- s+ r+ u4 y1 N
(十二)参与或者支持**、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1 [: g/ z) B3 `. X (十三)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y6 ]: b9 x! q% v% i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 p+ L( n) F; N# l# s4 P$ K (十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 n" F; Z7 @& k, E# a (十六)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D! Y) x- G. T2 ], {# m
7 F! n0 _$ T- j+ o, @6 Q8 F
上述16个方面的行为,是行政处分决定的基本适用范围,也是拟制行政处分决定的法规依据。5 Y* `, P0 C4 U0 C
/ S D" _1 O4 v Y
与行政奖励决定一样,行政处分决定也是决定的一个具体种类。只是其在性质和适用范围上与法定行政公文中的决定不能完全划等号,法定行政公文中的决定除具有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功能外,还具有对重大事项或重要问题做出安排以及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的不适当决定事项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其用途显然要宽泛得多。+ P1 w7 z: {+ U; ~
, s3 s% \6 w: P V7 M& W
Z5 Z% t3 F4 ^. O; k; D
/ p( x8 R! q; H
二、行政奖励(处分)决定的结构模式- Y# N; S" n! l5 ?/ P$ F/ ~
c9 g3 y& n& h5 h5 h9 ^
: m: I- S, _/ X# [! K, K4 s" ]# a1 I
; H4 W8 z5 `; I4 x- h. v无论是行政奖励决定还是行政处分决定,其内容结构一般均应由标题、被奖励(处分)人概况、奖励(处分)事实、奖励(处分)事项和结尾等五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q/ C p) B# y# G
" I" m! |/ K9 x(一)标题% S Q5 r) E! Q# X o
9 O/ ?: @- C% `6 Q7 U即文书“摘由”,是标举奖励(处分)决定全篇内容的“眉目”。要写得简洁、明确,真正做到“一目传神”。一般应载明做出奖励(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被奖励(处分)人姓名、奖励(处分)种类或奖励(处分)原由、文种等要素。例如《××市××区人民政府关于给予胡××同志记行政一等功奖励的决定》、《××县人民政府关于给予魏××同志行政降级处分的决定》。在布局排列上,一般分置上下两行,机关名称在上,其余部分在下,而且要使用大于正文的字体,以示醒目、美观。视具体情况,也可省略某一要素,写为《关于对×××的奖励(处分)决定》或《关于对×××(被奖励或被处分人)××××(奖励或处分缘由)的奖励(或处分)决定》。要注意不能只写《奖励决定》或《处分决定》,以保持文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 K+ ]" Q& E# |5 B! g1 ]& t6 f! B) O: p' H% g/ z
(二)被奖励(处分)人概况7 [/ n6 W8 m% q; }
3 W0 \/ E( f0 c' t0 ^& t; f这部分指被奖励(处分)公务员的基本身份情况介绍,是奖励(处分)决定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政治面目、职务或职称、公务员级别、主要经历、曾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等项内容。对于这些要素,撰写时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年龄一项应写其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要写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公务员级别要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级别相对应;还要注意将其有机地融于一体,使之成为一段完整的说明性文字,切勿只作简单罗列,令人感到沉闷、枯燥。4 t! _0 N, V5 j$ `; j
1 y0 p! N/ T0 z5 S! t
(三)奖励(处分)事实
. y" Q$ w- [% j; }0 z! o( D# c( t
3 |% h) a) \8 E# O% W) J这部分是奖励(处分)决定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对被奖励(处分)人进行奖励(处分)的依据和凭证。它要占用重头篇幅,对有关的事实情况进行表述。撰写时应当视情而定,据实而写。对于奖励决定,应将被奖励人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先进行为进行系统而又集中的叙述,要注意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或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或说明,着力表现其不同凡响之处,深入挖掘被奖励人“这一个”的典型性,以增强行文的说服力。如果被奖励对象不是个人而是集体,也应这样做;处分决定则要根据组织上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所掌握的情况,准确、客观、完整地反映出被处分人的违纪事实,包括其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过程和情节、影响及其危害程度等项内容。这部分的写作至关重要,它是下文对被奖励(处分)人做出奖励(处分)决定的基础和依据。
9 K& u7 b9 N' i/ o
% o3 p, Z$ ^9 o$ C& Z(四)奖励(处分)事项
8 r# ]$ x1 \5 J5 z- |0 r* [9 U
" X" l) \- q! z7 k; t9 W5 y7 A/ P从结构上讲,这部分是上述内容的延续,是奖励(处分)决定写作的精要之笔,表明对被奖励(处分)人进行奖励(处分)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讲,这部分应当载明如下四层内容:一是对被奖励或被处分事实的综合概括。就奖励决定而言,应对被奖励的个人或集体的工作成绩或者先进行为加以综合概括,并进行扼要的分析和评价,表明意义;处分决定则要对被处分人违纪事实的综括,包括对行为性质的认定,认错态度,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等;二是交待作出奖励(处分)决定的目的,用介词“为”或“为了”提领;三是写明作出奖励(处分)决定的批准机关或组织名称,即写明此奖励(处分)决定系经何机关何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四是援引《公务员法》的相关条款(项)规定,对被奖励(处分)人作出明确、具体的奖励(处分)决定。这部分的用语模式可表述为:“综上所述,××××(对被奖励或处分事实的综括、分析和评价)。为(或“为了”)××××(表明奖励或处分目的),经××××批准(或“研究决定”),并根据《公务员法》第××条第×项之规定,决定给予×××(被奖励或处分人姓名)××××(奖励或处分种类)。”这部分写完后,正文即告终结。! w1 S# G. d: ^0 Z( Y1 k7 Z
# @6 K" y% a% b2 B6 N4 d7 [# }撰写这部分,文字不宜过多,要紧扣上文“奖励(处分)事实”部分来写,措词要恰切适度,切忌千篇一律地冠以溢美之词(奖励决定)或者“非常严重”、“影响很坏”(处分决定)等词语。要使奖励(处分)事项与被奖励(处分)人的行为事实相符,以确保文书的效用。还要注意其准确性和规范性,其中奖励决定所涉及的奖励等级只能是《公务员法》第五十条所规定的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等五种;处分决定所涉及的处分等级只能是《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所规定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6种处分种类。这与过去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8种行政处分种类有所不同。还要注意写得具体、恰切,如降级处分要写明降至何种级别,包括行政级别及与其对应的公务员级别;撤职处分则要写明撤销什么职务,是一种职务还是所有职务。另外,根据《公务员法》第五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公务员级别。对此,也应予载明。" B3 t: L8 @% M, o; |
& O- u/ d4 y# ?. f/ n: `
. a& t. t1 a! C- ?! t* b
) ~, h) S/ j. b(五)结尾1 c& K! l5 D) F
0 D2 T1 G3 s3 S0 o
结尾也是奖励(处分)决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作出决定的机关或组织名称和成文日期两个要素,并加盖公章,以示郑重、严肃。机关或组织名称要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成文日期要写公元全称×年×月×日,用汉字数字书写。对于处分决定,还应在处分决定作出后,另起一行写明被处分人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的权利。根据《公务员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处分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对此,也应予以载明。3 s/ N/ |7 F2 q! X
m, k/ j5 Y5 |
) o! h$ h" U' b9 K2 k; }$ @* s( i. I
& Q8 S. f5 N) g' |' a9 W三、行政奖励(处分)决定的写作要领2 u8 z' t3 p; W- {5 ?4 t6 d' \
4 ] e. T& f3 G" Z0 u
(一)要注意内容的正确性。即对被奖励人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先进行为以及对被处分人的违纪行为的叙述,必须符合《公务员法》的规定,这是对被奖励人进行奖励以及对被处分人进行处分的法定条件。也就是说,对被奖励人先进事迹行为或对被处分人违纪行为的介绍,只限属该规定内诸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除此之外均不得列入,否则就会失去奖励或处分决定的应有价值。+ H5 L! T' t, N, H2 ^5 {8 J
' l( Q; k: F* k" Y) E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指在陈述事实时,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奖励事实的认定,要注意准确性,既不能夸大其辞,亦不能曲意掩饰,更不准凭空编造,无中生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奖励事实的“度”。对被奖励人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先进行为的介绍,一定要体现出《公务员法》中规定的“显著”、“模范”、“突出”等的规格要求,这是衡量被奖励人是否应当受到奖励的“标尺”。否则,事迹平平,没有出众或者超乎寻常之处,就不应给予奖励。但应注意,这种“体现”决不是人为地“拔高”,也不是简单地冠以溢美之词,而是要通过充分、具体的事例(必要时可提供一些数据)加以证实。撰写行政处分决定也是这样,在叙写被处分人的违纪事实时,一定要做到客观、准确、全面,与被处分人的违纪事实完全相符,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以及**问题的内容情节,应概括简约些,不要作过细描述。还应特别注意不能掺杂个人的恩怨好恶,要以组织的名义说话,严禁“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否则,就会失去这一文书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是法律、政策所不能允许的。
* h" l! v7 i5 ^0 C; C$ f: n
" W% u8 f" I' f8 S/ F" b9 w( W(三)要注意讲求条理性。撰写奖励或处分决定,应力求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纷繁杂乱。就奖励决定而言,对于工作成绩的表述,要有条不紊,写得越具体越好。例如叙写某公务员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了突出贡献,就应写明险情或灾情的发生情况以及该公务员在抢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要着重体现其“奋不顾身”的情节,以及其行为的直接效果等等。如果被奖励人的先进行为不止一种,则应特别注意考虑叙写的先后次序,即应将重要行为放在前面,次要行为置于后面。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显现出奖励事实的脉络,给人以条理分明之感。对于处分决定而言,则要着重反映出被处分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切忌杂乱无章。如果被处分人的违纪行为不止一种,则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性质相同的问题怎样写,性质不同的问题又怎样写,等等,都要仔细考虑。+ k% T& L+ V# E
9 M7 Z. k! }7 I5 t3 Q(四)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简炼、得体。所谓准确,就是要如实、恰切地反映出被奖励人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先进行为或者是被处分人的违纪情况,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切忌含糊其辞,或语义两歧,令人费解甚至误解;所谓简炼,是指要富于概括性,让人一看便知,力戒拖泥带水,繁冗累赘;所谓得体,是指用语要讲究分寸,文风要庄重、严肃,符合决定类文书的语体特征。文/岳海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