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不理旧事”,是仕途中的积弊,它秉承的是圆滑的为官处事原则,是典型的私心作祟。这种陈旧观念,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掉。领导干部履新职,职务范围内的事,无论旧事新事,都是应该去理的,而且新官理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6 p) u) Q9 b/ |+ g
/ z: j8 _0 |8 g9 M; y2 }一、“新官不理旧事”的缘由
8 H/ F( W# _5 D2 A8 f U* [
& X' o' T% Q; t) H所谓旧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正常的旧事,即前任领导提出的一些工作目标、规划、要求等还没有完全落实;另一种是历史遗留下来难以解决的旧事,例如长期拖欠的债务、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落实等的“老大难”问题。对于前一种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坚持继承创新的精神,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解决。然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处理。从新官与旧事的关系来看,理不理是态度问题,理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本届班子的政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新官一直抱有不理旧事的观念。
2 M" i Z* ^, @! v" v! ]
q9 J& ]$ ]- q“新官不理旧事”之所以被官员们所津津乐道,是因为旧事不仅解决的难度大,而且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是一条明显的“高压线”,一旦处理失当,其后果难以预计。这可以从旧事的几个特征中体现出来。
# P Y* [* U' Z3 D! t. ]
. {% D# o# Q) H1 c一是难度系数大。一般情况下,难度不大的事,前任早就解决了,问题之所以遗留下来,多是一些难啃的骨头。* a; d& X- w7 C! o! E6 E4 [
U, ?% [ R' E: I& F
二是牵涉关系多。有的旧事解决起来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由于这件事所牵涉的人员关系比较复杂,也使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前任或前几任在复杂的关系面前却步,最后将它留给新官。
( M) \9 R4 D7 R" V9 r$ a6 p
7 ]3 ?# i* c' a; D2 L$ b三是历史包袱重。这主要体现在前任或前几任领导留下的债务,有欠银行的,有欠企业的,有欠单位的,有的甚至是欠群众个人的,等等。债台高筑,新官自然不愿意一上任就背上沉重的包袱。还有一种情况是,前任领导做了许多承诺,但是,还没来得及兑现就被调走了,有的则是由于没有能力或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兑现,结果将兑现这些承诺的重任留给了新官。' j: A% k. x1 d
6 y& o0 i+ q( }' ]+ S1 U/ Q( w; P
四是耗费精力多。“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大概都希望有所作为,以不负群众的信任和重托,留下一个好的“官”声。“三把火”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上级对其政绩评价的好坏。因此,大多新任领导一般都是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创造新的政绩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弃旧创新,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在他们看来,理旧事,难以显现创新意识和新的政绩。
: P; i) L9 }: r, O4 x
% F( n4 Z) z( Z l( E7 `3 ]二、理旧事与不理旧事的利弊
, @7 I7 U7 r9 D, h0 t4 Q5 j& L0 b4 _
“新官不理旧事”看似可以避免上述提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隐患。
$ M- e: F t- _, w `5 B& C* n5 u7 q7 `, D9 ]( J& b
不理旧事,民心难得。群众对新官大多采取观望态度,在看清新官对待旧事的态度的时候,群众心中的那杆秤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旧事其实很多都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假如新官避开旧事,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而是以个人得失为重,那么必将处于“失民心”的境地,侵蚀了政府的信用。
9 d, ?5 |2 I9 O* u9 _! f5 [# U
! O! c0 z% c( {& E0 j v5 v不理旧事,新事难立。对于新任领导班子来说,都将面临着一个怎样对待旧事与新事的问题。一些新上任的领导怕前任留下未解决的难题会给自己添麻烦,总觉得理旧事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反映不出自己的政绩,于是就不愿理旧事了。殊不知,旧事牵涉关系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成为新事的“绊脚石”。
8 `: z% Q& y7 c" R( [8 v: M' S& e! C
# q- l% K. ]( Q不理旧事,政绩难显。新官对待旧事的态度,不仅仅影响到民心的得失,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自己政绩的好坏。如果以“这是上届班子留下的,不是我们造成的;弄成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来推诿,那么失去的除了民心之外,更多的则是上级的信任和期望。
' E% i; ~4 K& P* C8 f+ \2 T: g7 U% ?8 U' _
新官理旧事需要一定的胆识和能力,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 I2 N* i! `" x7 c4 V8 P# n9 J
# {1 A9 m% Z4 y+ r! v3 i
理旧事,有利于开拓新的局面。一方面,旧事给新官提供了一个熟悉情况、研究问题的好机会。通过理旧事,不但可以保持一个地区或单位工作的连续性,而且可以为以后提出新思路、树立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开旧事的缠绕,会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去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为轻装上阵创造条件。此外,理清旧事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为群众配合和支持领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I5 T% Q- u2 l3 y) ]: F9 k0 e& P4 C
理旧事,有利于树立新的形象。有的新官履职后,对棘手的旧事往往采取推诿的方法。殊不知,在推的同时,新官的好形象也被推掉了。如果新官能正确对待旧事,无论多棘手的事都勇于面对,有能力解决则解决,暂无能力解决则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那么新官就会在群众中迅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q& J& l# R+ D
, L& }# C1 v/ W+ n( B
理旧事,有利于创造新的政绩。新官妥善地处理旧事,能够为政府创造良好的干事环境,这本身就是政绩。即使针对那种所谓的旧项目之类的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创造出良好的政绩来。
7 [5 i. e9 t4 p7 |
7 X/ s5 ` j) u1 e三、新官理好旧事的艺术' C5 @8 Y! i+ S
, X9 T) q2 c# N; i4 M
如何处理好旧事,往往是对新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检验,也关系到新官到任后能否展开拳脚的问题。新官要理清旧事,不仅要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还必须掌握解决旧事所必需的技巧。0 ?5 }' R4 p7 Z) t: J. B9 Q' M
& R. B. d; @4 s/ `深入调查,理清脉络。新官理旧事,首先应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弄清旧事的背景、原因和相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向前任了解。利用工作交接班的机会虚心向前任请教,听取前任对旧事的看法,以及处理旧事的设想及意见等。二是向班子成员了解。通过办公会、形势分析会和个别谈心等,认真搜集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向群众了解。要善于倾听党员干部群众的牢骚话,从牢骚话里捕捉有关旧事的信息。由于前任、班子成员和群众所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因而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旧事的来龙去脉,从而为实施正确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g$ m/ Q* J& R5 ^- u3 ^ D0 t
" V ^" p" S1 _( X1 v+ m抓住时机,迎难而上。首先要做好外围的工作。先要在领导层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然后通过会议等方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要在本单位造成一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良好舆论氛围。其次要制定详细计划。要根据旧事的特点、性质等,确立解决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另外要注意解决问题的节奏,根据旧事中的难易程度分清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兼顾、层层递进,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此外还必须等待时机成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机一旦成熟,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优柔寡断而错过时机。
! H3 e% s6 m! _) [2 ?+ r0 A+ N2 J
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新官理旧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处理旧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和不利因素,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周到、全面。要树立打攻坚战的思想,决策一旦出台,就一抓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两个必须”。一是必须树立信心。新官在处理旧事中有不受人情干扰等有利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积极因素,客观分析困难和优势,树立一抓到底的信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理好旧事。二是必须顶住压力。由于解决旧事会牵扯到个别人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来自上级、同级或亲朋好友的说情及来自其他方面的责难、非议甚至无理取闹、谩骂攻击、威胁恐吓等。对此,作为新官,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坚决顶住压力,不能退缩。 Z2 h f7 E. E+ p% X: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