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州看过一份新疆巴州党委书记张志恒在巴州创新经济发展软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稿,是托人复印一份给我的,替我复印的人不舍得把他那一份给我。我连读几遍,又推荐给朋友看,看了都拍案叫好,感叹不已。 . Z) r6 q. i* }8 |5 J
; J5 ~9 I; I3 a! M* A! ] 这不是通常的讲话稿,通常的讲话稿都是秘书代笔的,提前写好,领导到时候照着念就行了。这是一篇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出来的文字稿,不是事前准备的,而是事后录音的。充满着鲜活的口语,一针见血的指陈,和偶尔借题挥洒开来的智慧的漫谈,旁征博引的新知识新信息的集纳,以及哲学沉思。而这一切都是针对事实,针对观念,针对现实中迫切面对的难题的。读来痛快淋漓,精彩迭出。有如解剖刀,有如对症药。人们看到政府对本地区观念束缚有如此清晰透彻的敏感,对政府行政有如此迫切改进的决心,只能增加对本地政府的信心。我曾问过一位巴州的企业家是否看过张志恒书记的这篇讲话稿,他说开会时他已听过,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企业家最感到亲切,每次他都竖着耳朵认真听,认为是听不用买门票的演讲,占便宜了。
( u, c- Y7 A7 A# G3 H, o- _0 a, t% F. H4 U5 L
看这种讲话记录稿,比看秘书提前准备的讲话稿有意思多了,那里面包含着密集的信息、对事物的独特发现,以及领导人的心灵、性格。 & h8 e, M, Y% n0 k M9 V' F4 D: g
- z) ]0 v2 T/ M4 l
在生活中,不少干部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发表的即兴言谈是很精辟的,但一到了主席台上,拿起讲话稿,就变了一个人,讲的是千篇一律的大话、套话,因为讲话稿就是这样写的。这种讲话稿,很难有交流的效果。“讲话”本身成了目的。人们要想认识真实的他,还要听他“说话”,不要听他“讲话”。当然在这里不是否定秘书的工作,秘书的劳动还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说的是,“讲话”或“讲话稿”本身形成了一个传统,在一种传统中循环,即便每次增加新的内容,但旧的东西仍占绝大优势,一点点的新,淹没在大量的旧话、套话、官腔之中,不容易被发现,因而易使人昏昏欲睡。 $ g z' L" F \' j, |
K: S2 t- Y7 ? 计划经济时代,推行的是几十年一贯制,各行各业都缺乏变化,今年重复去年,明年重复今年,总结材料都相似,尤其几个大帽子,几大点,几个方面,基本上不用动,只要改一改年份、数字就行了。久而久之,讲话更形成了一种套式,它的本事在于,成功地拒绝鲜活的事实、个人独到的见解的进入。即使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种讲话和讲话稿还带有一种惯性,难以一下子摆脱。尽管历史在转型,生活在变,处处在创新,但不少“讲话稿”,仍然八股气息浓厚。装在这种“语言套子里的人”,着实给人衣不合身的别扭感觉。
! a T: c4 K6 r
, Y: M/ T1 o- f9 \ 历史在转型,领导者也应该越来越多地显示个人的风采和魅力。而不能以传统的陈旧的套子作为挡箭牌,因为这个真实而鲜活自我的面孔,比全部的传统都更能赢得信任,更加富有成效。这种讲话录音整理的文字稿,透露出了许多的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