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复制链接]
lj9076 发表于 2012-7-19 02: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也能做到。
4 f9 n/ H" |" `% C- G4 |(一)
: |' _2 Z9 S7 {% l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果能达到这点,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 r7 ^3 l( t: v1 ^8 O; F这句话包括三个重要的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g  T# q7 W* ~* ^3 [5 J9 s* b+ j世理指世界的发展规律,要靠我们个人达到认识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是无穷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之所以说人类的认识是无穷的,这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但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也就八九十年,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完成的,前人的肩膀则是靠知识累积起来的。) l( m' ~/ }  H0 h% C
世理不同于事理,世理指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事理则指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1=2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它只能称为事理,而不能称为世理,事理只能解释某一领域,某一现象内的规律,但它不是普遍规律,如它不能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在社会现象中1+1,有两个和尚没水吃,也有团结就是力量,在这里1+1有可能小于2,也有可能大于2,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中,可能变成一大杯子水,一男一女相爱结合,则1+1有可能等于3,也有可能等于四因为有人可能生一个小孩,有人可能生两个,也有人可能不要小孩等等。
8 w  Z2 {* N: I/ p8 c6 L* I世理并不难认识,哲学就是专门研究世理的学说,所以要了解世理,多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是必要的。; @$ T9 g0 k) ^' {$ [# c& Y7 J
有人总把哲学看作是非常深澳、晦涩的东西,哲学人称研究智慧的学说,马克思把哲学定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乃科学之科学,规律之规律,不象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其晦涩在所难免,但云其深澳也有点夸大其辞,至于有人把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那更大错而特错,马克思主义也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学说而已。
. Q' {; ?6 S1 ?诚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会学习的人拿起一本书,只扫一下目录就知道讲什么,哲学也是如此,每一种哲学思想无外乎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代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方法论代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准确正确地认识世界。
. ^" l* e0 T, C- v/ x+ r0 s识世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理,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道理,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过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现在则可能远远超出这数,何况还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一个人要穷尽所有学科简直等于痴人做梦,一个人可以拿到双学位,多学位,但要拿几十个可能活到老学到老也达不到。0 w$ ]  s3 l" ~1 G) @, m4 Z
要多识事理,有两种方法:
& r) c+ ?' n6 R/ x) j* Q" S* D一、识世理,了解事物间的普遍规律后,可以举一反三,以达到你认识其它事理的目的。二、多看新闻或文摘类的报刊杂志。. ?! r& B: i/ ]8 X% c0 J

2 c$ P* j0 r+ R/ p现在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可见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知识的应用有个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磨合。有人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能真正用上的只有10%.二:现实和文明的发展,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的出新的结论。所以,有些普遍规律即世理是永恒的,事理则是随时变化的,只有不断努力,紧跟时代才能不至被淘汰。
* G7 N7 o9 G7 O
/ i! Z7 @  I( S7 f2 }" P人情狭义指人际关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3 Q/ s$ Z% \* g' L1 Q/ |- _
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动物,人也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技巧,但要做到滚瓜烂熟、八面玲珑则是很难的,这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磨练了。
* p" O9 b; H1 n! i8 O" J: Z6 n: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难又不难,就看你对世、事、人的态度和方法了。
7 P' v' v- x) p) Z. n(二)
" S3 \) c( O' y/ }# f1 t% b《红楼梦》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W3 ]( j) o4 J5 b# F: l
+ T! Z5 r% I0 j& F! X% x
今天,在院子里,仔细地看了花开花落,玉兰花瓣散落枝下,不见“黛玉”来。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一查,发现有一种不认识,问了几个人,也都不认识。2 z; }, y, D% h) ~& t

3 Y$ t: g' m9 W6 g" T细想起来,倒笑了。“世事洞明”的关键是“明”。往往是“洞察”不止,从未深究,不“明”自然无学问。平常做事,上手就做,尽说真理,事做了一大堆后,才发现还不知道到底要做的“事”是什么。) N4 a3 U% C! h* @
不堪回首!
& F* k8 F+ G+ r' d% K- p/ R" l1 A# M% M+ C' p& t7 j$ G- i! s0 p
再想“人情练达”,往往流于说三道四,希望别人猛“练”,自己“爽”,自然就剩背后“抱怨”。“练”是为了“达”,“达”其实是共识、共鸣、共享。“练”绝然不是仅着自己,是大伙儿。文章是大伙儿的。- @: C! F9 J* L
平时总练,上杆子的“练”,练了许久,发现“人情”的人没对上号,搞的“练”也白练。没情没义!0 V7 b) b) `2 q! n  L8 O6 C
洞——明,练——达!
# m1 i3 d" z* T6 ^7 f9 X太朴素了,没了花哨和花架子,4 l! C/ p: k  s$ t% p' W. @
想来,不扎式的东西,最朴实的东西,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和文章。
8 A$ _4 E6 Y& ^& S% y# Z% {0 ]' N$ {8 g
(三)& E  z% i; a5 {# {& h/ X4 X% i  V

4 X# q# Y. d& E1 k少年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将一些所谓的人情事故抛余脑后,只知一心向住冲,不管人间事与非。将冲动当成勇气;把直率当成个性;自以为自己做得圆圆满满,诸不知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谈。直到碰了壁,吃了亏,并随着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书生气,多了几分隐忍之心后,自以为做到了处事波澜不惊,隐而不发的境界。可当一位年龄稍长,比我更深的同事告诉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后,我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境界,也是我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 W) `" U2 o1 v& r* d
' M9 T4 t# S/ A' M; o8 o$ e这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但达到了又如何呢?也许我可以当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可以家财万贯,可以一路顺风的过一生。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个俗物“老油条”一样吗?难道我看到一些不平事可以不管吗?看到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默不做声吗?见到违反原则的事可以视而不见吗?难道把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心中,任他腐烂吗?如果我做到了,可能会飞黄腾达,可能会家财万贯。可我不能,不能做到隐而不发,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不是我。
: {# L8 K% V9 m2 J我不能做到将周身的棱角抛光、磨平,我心中那熊熊燃烧的傲火从末熄灭,对不为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佩服从未放弃过,知道我选的是怎么一条的荆棘路,可我仍然对上苍大喊一声:此生宁可吃糠咽菜,决不稍忍初愿,稍改初志。
2 _/ ?& m) j0 r: y0 u(四)
1 X7 ?2 w5 O. o+ \
- I9 s' C' [" R0 ^& T'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 F" O! A7 m! G$ Q+ L
/ S4 L5 F7 ?- G& Q7 Z这句话不是劝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情世故上。但从一个人为人处事上可以看的出经验的多少和头脑的灵活程度。做人是值得人一生去探讨的一个学问,那是人一辈子的课程,是要逐步完善的,做一个胸怀宽广但又能洞察和知晓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不说无往而不胜,至少会少犯一些冲动而欠考虑的错误。$ u1 y: Y8 R2 a+ k* w# ]! Q3 L

: F9 N. X) A& B& R3 P# M; I原以为学做人即做一个常人认为的所谓忠义、正直等,其实不尽然。我所理解的做人是有智慧、有勇气。这样做事才能学会做到权变。人得学会多想问题,脑筋是越用越灵光的,人有无限有潜力可挖掘,不要在自已年轻时就浪费这么好的资源。我以前想问题想的很多,不知从何时起,脑筋有些惰性了。曾看到一句话“软过关口硬过何”,这是说大丈夫不能一根筋硬到底,在不超过底线的前提下,做到权变。 (五)
+ e0 W. o. [; M! h& E& I4 h3 s% ]7 W! B" n
今天在想起一个人,形容他成熟而善解人意的魅力时,我想起了这句话。奇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话,跟风情结合在一起了。7 \3 d; C' q$ C
1 e5 `) l' l2 }1 P8 d
做事先做人,做大事者才真正懂得这个意境。就好象聂作平笔下的名医,早年间在民间风尘流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是仅仅医术好,还不能叫名医。还得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弹得一手好琴,甚至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7 X4 P' `: P( F2 h1 Q) L6 w% M4 n$ p$ S- k6 c
儒林外史里的结束篇写了四个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却都是市井之徒。与开篇大儒王勉相比,痴于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于风月至爱中修身,修心,推己及人,心齐而后天下平。初,心为物所役,情至深处,世上事无可为,无可不为,后,世事皆学问。9 h3 |2 k4 h5 ^, i% @
8 I# u% W" W. L
也许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唯一买不到的,是阅历。澄清所有的渣滓,想起他,便心静了。9 \3 w0 V7 M" H# I9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关注

3粉丝

3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