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进行校核,是由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和机关领导人的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由实际情况的多样性和公文的科学性、严肃性决定的。认真做好公文校核工作,对于确保公文质量,提高办文效率,为机关领导人简政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p9 {: h, _4 q0 D
' j! |. m6 n& [2 v/ F z(一)公文校核的原则8 I+ g0 n) b& x, b. Z2 w
, |- O" m8 L1 D" R* h公文校核的原则是指贯穿于公文校核工作始终的基本法则。公文校核的原则主要有:实事求是的原则、党政分开的原则、依据原则、质量原则、效率原则、精简原则。
/ A' M' X" M* F, j) Q: K5 Y% ^- N4 V$ h/ W4 {, o0 h0 J
(二)公文校核的内容, W, N; y( E. v1 k7 z' \9 P6 j
) X* f5 B/ B; a# @. j: N; x
公文校核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校核的内容是相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公文校核的内容是:(一)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二)是否确需行文;(三)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是否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四)涉及有关部门业务的事项是否经过协调并取得一致意见;(五)所提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六)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和文字表述、密级、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是否准确、恰当,汉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的用法及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条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公文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确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等。”这些规定概括起来,公文校核的内容是:①校核报批程序,包括校核发文意图、起草过程、征求意见情况和会签手续、审签程序等。②校核是否需要行文。③校核公文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④校核协调事项和公文的可行性。⑤校核语言文字。⑥校核公文的格式。
B2 e. v* ]/ Z0 u0 o* X2 a& N/ z, I& ]
(三)公文校核的方法- v4 C0 A4 q- P% I2 r3 S
8 d) T' B2 v2 Q g9 k) x& P# r
公文校核的方法有通读法、对照法、讨论法、协调法、论证法、借助法、上交法7种方法。2 h' _- G y! h2 `- k9 T$ A
& X- f Y7 j4 r% s! G* Q( E% {
(四)公文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7 c7 W) `4 I% o6 B- ]; [, `" O: H1 k: }1 Q! z+ B0 G
公文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不按程序办文、从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出发乱办文、语言文字不规范、文风不正等。其中,公文标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发文机关名称;文种使用不当;文字太长,不简练;语气不对;范围太窄,没有含盖正文的全部内容,文不对题;表述不准,有歧义;表述不当,不符合实际情况;有语病;不符合逻辑等。主送机关名称标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送机关名称不全,漏掉了一些单位;机关单位的排列不规范;标注位置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整篇公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都不符合公文规范,应从新确定主题,重新构思,重新起草。②公文的主题可以,但结构混乱,不符合公文语言,应重新起草。③从总体上看,公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符合公文要求,但仍有局部的问题,主要有:某些规定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WTO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重大的政治性错误;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行不通;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文字太长,废话连篇;行文的语气不符合发文单位的身份;有逻辑矛盾;有语法问题。其中,语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误解词义、成语使用不当、词语使用不当、简化不当、生造词语、缺少虚词、搭配不当、逻辑混乱、句式杂糅、复句与句群混乱、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比喻不当、表达方式不当、口语化等。- Y. P( z* \9 g
! W4 n! y& N# v+ \0 s) H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