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是很有技巧的,有的幽默风趣,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很有穿透力和吸引力,给人一种享受,让人百听不厌;有的平淡如水,套话连篇,苍白无力,看似无错,实则乏味,死气沉沉,啰啰嗦嗦,听多了让人产生疲劳和厌烦。因此,尤其是政治家、高层领导更加重视语言的作用和技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对毛泽东的个性语言记忆犹新。
1 g l, N' z6 u( q$ ?5 D) F8 u5 K
毛泽东是一位才华横溢、前无古人、无与伦比的语言大师。他往往通过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化深为浅,化朽为神,化凡为奇,化繁为简,化烦为喜。他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光辉典范。他善于针对不同的时期、场合和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有时幽默风趣,让人捧腹大笑;有时高亢激昂,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像涓涓细流,让人心悦诚服……其伟大的革命思想,正是通过他别具特色、非同凡响的语言,感染和教育着每一个人,形成了极强的感召力,进而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的精彩语言太多、太丰富了,实在是不能再这里列举几句就能说明问题的。
/ e* N( ~" Q1 M2 w( ~( f- y3 j7 {5 F
邓小平虽然不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作为中国改革运动的领袖还是称得上的。他也有很多富有他个性的语言。他的语言特色是通俗、简洁。可以这么说,邓小平理论就是他一句话一句话地讲出来的。如:“发展就是硬道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至于这些话的科学性且不去论,但能让人一听就不会忘记。1 X4 ~2 R; X- b& O$ f
$ F! i8 O; c0 `1 F 可是,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到领导们的“个性化语言”了。虽然他们作的报告,发表的谈话可以汇集成书,但是,我们怎么回忆都想不起来领导们说过什么让人能记住话,哪怕一个词、一句话都没有。
1 j1 {* W# Q) p0 p, t/ G! G1 m/ e( ~
可喜的是,习近平在十八大当选总书记后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他的个性化的语言如久寒的春风,久旱的甘霖,让我们耳目一新,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同时也享受了他的语言魅力。
& x f0 R% B' e( `; P {% s# l6 o5 ?. W% T Z" K
综观习近平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担任中央领导后各种场合的讲话,尤其是今年3月份,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的国事访问和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他那妙语连珠、字字珠玑的“习氏语言”令世界刮目,广受称赞。
# Y$ M8 ?9 j! [6 |+ K. `& }我感受到的“习氏语言”至少有如下特色:- D0 F0 D* |. |; H& i
7 O% d7 m% V1 b: B+ w8 e6 \
- w( n- z O/ l6 b$ F0 q
平实
9 P& w) g! G& _! Q, D
- s" f/ V6 ]# ^) B6 W$ c 针对一个时期来,党内总是有人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会议上念的稿儿太长,在落实事儿上下的工夫太少。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告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E5 m+ O' U+ i5 ?& t4 G# x% J6 q
在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上,过去搞得纷繁复杂,平民百姓要表述起来太难。他在海南调研时就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话,十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押韵,又透彻。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对那些玩“平均”、“人均”数字游戏的一种纠正。
1 ~3 T9 u* m/ f# C% Y$ c1 k0 P; c$ x+ l" k3 E- j5 u
他说党的干部“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他谈改革开放,称其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他对fubai问题的分析是,“fubai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我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他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要明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他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针对在干部选拔任用一会是重用这个地域帮,一会是重用那个组织派,他就强调:“特别要注意把那些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那些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些重要观点,既充分表明他清晰的治国理念,又充分表现他难得的个性魅力。9 n' a* o+ m: D& v! n. {
. m. m5 k4 o4 V+ ]! h 就连最近的中央文件也都有“习氏语言”的口味。如《中央决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文中指出,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M2 j( T# q4 U
/ y* I5 e! ]4 \& S! ]; w
9 \5 }! b# T4 Q/ S* h' d 亲和
5 @, W) {( y( P; M, H9 ]" Q+ J 0 l$ L! C4 ?* ^; O. c
习近平讲话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对人民的敬畏,对群众的亲和。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焦点,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过失的所在。”,“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还特别强调:“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仔细品味句句话语,无处不让人感到他的群众观点特别深刻,一字一句都似出自灵魂和血液之中,独到而深刻,这是蕴藏无限凝聚力的魅力。还值得注意的是,在他讲话中好像并没有直接讲多少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名称,也没有引用他们的语录,而是讲他自己的语言,但是,我们一听他这些话,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 M- ?' L4 P: q
7 o6 R) _2 d# S: E
在外交方面,习近平讲话也很有亲和力,感染力。2009年10月13日,他在德国出席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和中国主宾国活动时说:“加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扩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是推进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充满活力,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 ~4 a5 n' n* j% u
' j1 L9 @) Z4 u. f
今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两国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 r& P/ p. c! p& l; W$ U# c
& p7 W! K/ D* S: t F. [# U+ }/ i3 V
“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我年轻时就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像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的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 a& } M! A, H4 t9 T# ^6 {
# R; c( @$ a! ?. j# @/ W 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演讲时说:“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非洲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
! P8 k" o1 l& K% ?5 S
0 R- u5 H% ^, I$ F. F$ E7 o, m 在接受了俄罗斯俄通—塔斯社、俄罗斯全国广播电视公司、南非卫星电视五台、印度报业托拉斯、巴西《经济价值报》和中国新华社记者的联合采访时说:“中非一家亲。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从小就是在中非友好的热烈气氛中长大的,对非洲有很浓厚的兴趣,熟知一些非洲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名字,熟知坦赞铁路等中非友好佳话。”“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同家人在一起。”“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巴西再度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我表示祝贺。体育竞赛特别是足球比赛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上届世界杯有章鱼保罗,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可以预测未来的章鱼?巴西足球队有主场之利,我祝巴西队好运。”
: f' n: F/ e! Y1 [ r! _1 B1 v; p% s& P, `' s
习近平的这些朴实、亲和的话语谁听到了都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 I" E! F \8 H3 k z6 V( J
L5 n% ?0 B0 o. ^4 V ' S) n2 s) V9 R) E
形象
A/ Z! N) y5 W$ y+ q. _2 l
9 d) a8 |& D0 m3 \' A 习近平讲话又很形象,一些重大而深奥的问题,经他打个比方,就立刻让人一目了然。# p% @! E. i5 ?: f9 i
_3 }# t; a$ L7 W4 W$ I8 T, f
如他早在浙江任省委书记讲浙江经济要再创辉煌时,就用形象的语言讲浙江要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槃”,另一个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就是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腾笼换鸟”,就是要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5 a2 U. q. @4 X
9 N1 _; g& j% j+ o4 N+ I7 | 到中央工作后,这种形象的语言就更多了。如阐述他的治国理念,2010年6月,在同中央党校领导谈到对学员的要求时说,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所谓“踱方步”,就是迈着四方步考虑党和国家大事的人。这既是他希望领导干部拿出时间谋划全局,长远计议,研究具有全局规律、带有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因素。也是他希望领导干部作为一个人,一生当中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踱方步”,思考自己走过的路程当中的正误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R" a6 x+ c( }6 `
* w% y/ K6 L5 F8 K( X6 U: u! f 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关于改进文风的重要讲话。他说,“领导干部改进文风,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他用**了解病情的“四诊”来比喻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是再适合不过了。
, o( B$ E4 Q& ~3 y2 }
8 P" {8 l a7 X g1 U 在讲到反fubai时强调:要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w) Q: W4 c7 q+ W$ c& `/ r) w
8 f" ~7 m/ P! U. u 他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也是经常用中国丰富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在问他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他说:“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在回答每天工作和生活情况怎样时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有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一套比较有效的工作机制,大家各负其责,共同把工作做好。”在谈到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些精彩的用语让人折服。
( U1 P2 o6 {4 b2 k/ o( g
# b& e8 L! P: l6 x3 O c5 }: N. W - y7 I9 M: h5 Y! j5 y! w
犀 利
. u6 g8 N1 p, l/ y
; \* L! N1 E4 L5 ^# }8 H0 T
$ M6 ?, O& W2 y, |/ O
1 M' Y$ }' a" _" Y8 @ 语言的魅力既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学识,更展示了一个人的风格和气魄。只是念稿,不敢说话,没有语言魅力的政治家是不可能成为伟人的。作者:执着的骆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