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要“落小”“落细”“落实”
9 }- Y6 y7 Z6 t3 R+ d7 u. Q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论断,非常科学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n, X) N7 [/ r4 k- h' o P我这些年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一些国家去访问,遇到了许多提问,甚至不少刁难。无非就是在表达一个意思,你们中国人没有核心价值观,你们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我们瞧不起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和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核心价值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8 V) e, X' T: E9 E; ?1 V( }正如习总书记所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我们不走这一条路,我们连脚跟都站不稳,又何谈其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日本有一位叫稻盛和夫的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圣”,创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京瓷和KDDI。当年日航面临倒闭,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临危受命,受首相拜托,零工资出任日航总裁,出乎人们意外的是,他竟然用一年的时间就让日航复苏,而且赢利一千四百亿日元。有人就问稻盛和夫,您靠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稻盛和夫说,我靠中国的孔孟哲学。当我看到这段报道后,既激动,又羞愧。激动的是,稻盛和夫为孔孟哲学作了证明,羞愧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变成了他人的生产力,而我们还在讨论是否需要弘扬它。 , o* ~: W' e, h9 g* D- \
现在,当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对接,无疑是一种连根养根的英明之举,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此,除了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谐力,还会在全球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 i* \1 T/ K' O! d: `# p
五福临门与传统文化 , [( D% e& Q/ |9 P- k- S. c
现在,一提到幸福,人们都会说,它是一种感觉,是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传统不这样认为,传统讲幸福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有很具体的指标,那就是“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这“五福”的基础是“好德”,这个“德”,在我看来,就是核心价值系统。它是长寿、富贵、康宁、善终的图纸,没有这张图纸,我们无从建设长寿、富贵、康宁、善终的生命大厦,人是如此,国家是如此,民族也是如此。 7 V1 F: l# H% ~& @
据研究,一个人应该活到的年龄是一百五十岁左右,可是我们现在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就羡慕得不得了。可见,我们把长寿这一福给弄丢了。富贵是既富又贵,富好理解,贵是受人尊敬,可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受人尊敬呢?康宁是没病没灾,现代社会,有几个人能保证自己没病没灾呢?好德,现在人们普遍好色、好财、好名、好利,唯独不好德。善终指的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对现代人来讲,也多是奢望。 * z. i, h% |9 X/ |+ X# c/ ?
那么,“五福”的根本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长寿看作面条,把富贵看作面包,把康宁看作面饼,把善终看作面粥,要吃到这四样东西,我们首先得面缸里有面粉,而如何才能让面缸里有面粉,方法是“好德”。
4 U. T" S* _. H, n5 G6 u这个“德”,就是生命原料“面粉”的生产之道,它是生命的根本性。
8 J/ u7 e L) N由此理解“五福”,它也是“一福”,那就是能量。社会病相就是错用能量的结果。面缸里的面粉应该平均分配给长寿、富贵、康宁、善终,可是现代人全拿去发财了。生命处在一种非和谐状态。 " _! {& P$ J$ Z
现在,我们把用于发财的这一部分面粉拿过来重新让它归位,该长寿的分配给长寿,该善终的分配给善终,该好德的分配给好德,该康宁的分配给康宁,该富贵的分配给富贵,五朵花就能够同时盛开、绽放。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描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状态。 * z I9 ?& a! A) P+ r. V; l4 w0 l
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小”
. T6 B, r; T0 }习总书记讲,核心价值观要落小、落细、落实,这和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不谋而合。就“落小”而言,传统文化认为,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幸福,是不可能给别人幸福的,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爱,是不可能给别人爱的。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e& R; r3 Z7 o/ z# c( s
依拙见,要首先认识生命。 + i8 T" @* W7 ^" r# o& v
我们每天都在奔忙,却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认识自己。我们买一件东西,都要看说明书,但很少有人去读生命的说明书。为此,不少人活在一种焦虑和抑郁之中,又不知道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是什么。 n1 Y, S' T# e' ~. F2 B- x& A
如果我们把生气看作一根一根羊毛,这个羊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羊皮存在,羊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羊存在。要想让生气的羊毛不存在,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让羊不存在。那么,如何让这个羊不存在呢?
+ Y+ ?8 V7 q( r9 I: \0 ?1 r* \这正是传统的长项。
5 W1 X4 S& P3 b传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住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住坐卧的“我”,也即一个是客人,一个是主人。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的那个生命片段中,主人不在现场。客人在那里作了主。就是说,他们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没有在那一刻当家作主,说得严重一些,他们很有可能压根就没有意识到生命还有一个主人在。
8 ~! A2 n: l8 I& q6 q0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民主,我们自己都不能当家作主,何谈民主?所以,找到主人就成了重中之重,它是一切价值之核。只有先给自己当家作主,才能给别人当家作主。为此,儒家先谈修身,再谈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从格物开始;格物,就是不要被物作主,要让生命主体作主。 # z" l% k$ D5 a1 B+ J5 ~
我们想一想,一生有多少次给自己当家作主呢?走、走、走,搓一把,就跟人去搓了;走、走、走,喝两杯,就跟人去喝了。看到别人贪,我也想贪;看到别人盗,我也想盗。当家作主的时候不多。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他的生命列车开到五十二岁的时候被叫停。贪污两亿存款、二十五套别墅。显然,他没有当家作主的能力。 % D6 S* B2 Q. `% X6 F* S
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但其实在睡觉。相对于一个做梦的人,核心价值就是醒来。
% n; |( b; U6 D7 ^, W本质状态的生命里,只有五样东西,喜悦、圆满、永恒、坚定、心想事成。这就是古人讲的生命圆满状态。 4 Q5 r B3 K6 l+ P% [7 g; Y
而要实现这种圆满,需要我们把每一个生命细节做到完美。在日本,工人即使对老板非常有意见,也不会敷衍工作。他会在头上绑一根白布条,表示抗议,但对手中的工作,永远尽心尽力。因为他知道,工作是在完成自己,跟老板没有关系。
6 o7 H! O& n x; s6 @5 |要“当家作主”,我们就要随时回到生命的“现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采用: / _+ s* K* N2 A2 z. C$ k. Y' }
一是找到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不要离开本体,或者说和本体保持同步。为此,古人为我们设计了许多方便,《弟子规》讲,“执虚器,如执盈”,端着一个空杯,就像端着一个满杯;“缓揭帘”,“宽转弯”,只有“缓”,只有“宽”,我们才能“感到”自己。
+ x1 G" _7 J$ ^' Z3 S" J9 b具体来说,吃饭时要明明白白地尝到每一口饭菜的味道;喝茶时要明明白白地让口唇、舌头、喉咙、食道感觉到;走路时要明明白白地体会到每一步提、移、落、触的过程;睡觉时要明明白白地听到自己的心跳;说话时要明明白白地听到自己在说什么;起心动念时要明明白白地知道如何“起”,如何“动”,如何“落”,等等。 * x+ N. e0 j( Q& D% x+ r( F
之于生命来讲,这个“明明白白”太重要了。当我们体尝过一段时间“现场感”之后,就会发现“感觉”比“思想”离本体更近,离安详更近,离喜悦更近。 ! O5 h7 o+ G, O {7 p. a4 O
一个人如果找不到现场感,是无法让生活圆满的。比如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打开水龙头往桶里接水,心想还得等一会儿才能接满,就去干别的事了,可是这一干,就把接水的事给忘了,结果让水溢了一地。再比如上网,本来是要到网上搜索一句话的,但搜着搜着,就被别的信息吸引住了,上网的初衷被忘得一干二净,有时一两个小时都浑然不觉。正是因为走得太远,我们常常忘了因何出发。
. C& Z. S/ f( p$ j据我的经验,一个人是否找到了“现场感”,有如下几个标志: - D7 E$ ^, Q+ `; \
一是当下感。能够随时回到当下。 Q2 S- k: p4 n4 f1 p4 e' v# | z) q' A
二是喜悦感。觉得生命中时时都有一种喜悦感,也就是焦虑感消失。
+ A2 ?5 {1 \1 E' {" I% r) r% V三是享受感。觉得时时事事都在享受。这才发现,快乐就在“现场”,就是“现场”的一种“感”。
7 h( o, E% g3 s5 `/ V. ]6 z7 w+ k- P四是同味感。如果我们找到现场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不是甜却又在甜中、不是辣却又在辣中、不是苦却又在苦中的味,这个味,就是“无味之味”,它事实上是一种更重要的味。 8 W# e: a/ \1 W4 E9 C
核心价值观应该“落细” 9 n% f H- _' d+ E
2010年,有196万对夫妇申请离婚,离婚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找不到根本幸福了,人们总觉得幸福在对象那里。 ; n( e7 m& `! {3 f" C9 I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根本幸福?
: L- H) G/ n2 N, y这也正是传统的长项。传统让我们在生命内部寻找幸福,只要我们把目光折回来,会发现幸福就在最近的地方。
4 [$ l# D1 ^" k: l4 @- ^6 l# u6 s$ _要真正实现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仍然要让“当家作主”起作用。
4 ]3 C+ ?9 r* O监督有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自觉性,即使我们把摄像头安到员工头顶,也没多大用。我们管住的只是他的身体,不是心。再说,这种监督,本身已经伤害了人的尊严。可是,当人一旦找到根本性,找到主体性,明白了潜意识的四个功能:自动记录,自动收藏,自动播放,全息感知,他一下子就会自觉起来,敬业起来。我们再不需要说头顶三尺有神明,我们做任何事潜意识都在自动记录,永久收藏,对等播放,包括起心动念。
& s- q4 P! ^. E3 N) A q中华历史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忠臣良将?正是受到传统熏陶,传统告诉人们,忠和良本身就是能量。按照传统整体性理论,信息和能量是对等的,我们动一个爱国的念,意味着我们启动了根本性中对应的高能量,因为国比家大。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全心全意”对应的是没有缺陷的能量,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心没到位,就不是“全心全意”,只要有一分私心在,就不叫“全心全意”,相应的,我们得到的能量就是局限能量。 8 w3 x/ s3 ?6 T4 |
再看“自由”“平等”。传统的“自由”是夫子所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怎么做都正确,怎么做都是人民欢迎的,这才叫作真自由。也就是说,我的自由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
8 G% O% F+ F& S事实上,自由在生命的本体界面上。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小”造成的,宇宙、苍生、人类、国家、家族、家、小家、我,层层隔离,逐次成“小”。为了捍卫这个“小”,焦虑产生了,痛苦产生了。
" P' _. Y& R+ H2 I. A ~4 l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得到喜,失去苦。一个宝物,到了我家,我高兴,到了别人家,我沮丧。 : C3 _ w4 I5 i& w! H
当这个“小”按照我、小家、家、家族、国家、人类、苍生、宇宙这样的次第扩展,来自小我的焦虑便逐次削弱,直至于无。 4 B, V7 o/ U6 ?9 Q# W
可见,这个“小”是被“分别”出来的。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把自我认同的财富、力气、智慧给予他人,我们的心量就打开了、扩大了,结果是,焦虑消失,安详到来。 9 z+ @7 l. g+ N) h7 [
再说诚信、友善。当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就没有恐惧,心就是安的,当然就是平的,自然就是灵的;就像一汪湖面,天上的任何一片云彩都映照得清清楚楚,整个世界都收在我们眼底,我们还要跑到远方看风景吗?既然世界在我们眼里一望无余,贪污受贿不就是自欺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因此,一个人回不到根本性,不可能有真诚信。 ( i$ U2 _, @; ?* v4 `
事实上,诚信是两个境界,信来自于诚,诚来自于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来自于我们对生命本体“一性”的认识。既然是“一”,我们就不应该挑三拣四,在任何岗位上好好工作都一样的,我在我的岗位上,动了一百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念头,跟他在他的岗位上动了一百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念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为什么呢?都是一百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念头。在心的收获上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平等性。 ' Y2 u8 a1 P. ?/ O4 {
没有平等性,就没有自由性,没有诚信可言,没有友善可言,这是价值观的逻辑关系。
" J. q$ L% [; h8 d; ?; U( v“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集团倒闭,可谓再典型不过的例子。相反,同仁堂历经300年风雨,仍然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正是坚守企业道德的结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他们几百年恪守的堂训。“修”是对药材的炮制,“合”是对药材的组合。意即:我们做事,虽然无人监管,或无法监管,但我们所做的一切,上天都是知道的。
# I$ V$ e/ {8 ^$ h+ ]" C1 U“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透过同仁堂的这一训条,我们会觉得,它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而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之精髓。如果我们把这个“术”看为经济,它的前提是“仁”,他的动机是“济世养生”,他的基础是“同修仁德,亲和敬业”。 ) Z! [0 ^2 |, g: R3 { B0 P/ h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中的这句话,讲尽了“同修仁德”和“济世养生”的关系。同样,一个经济体要想健康发展,是需要以每个员工的修身为前提的。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那么他们就会把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一个能够把任何生产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的企业,还能不被受众拥戴吗? 8 s3 n, G0 C8 ` e
核心价值观贵在“落实” 6 n( s( {' v4 A; O) [% t& n% [
种子只有落地才会长成庄稼,才会成为营养。那么,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我理解,要通过这么几个方面。 / ~( c0 B' K9 u0 L5 a
一是让文化归位,维护主体。
5 x+ H$ l0 D T/ \" Y4 h& x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必须让真正的文化归位。归于顶层设计,归于政府行为,归于百姓生活,成为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大米、阳光和空气。
/ C T+ V8 h4 [% G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断代一百年,要想系统恢复,需要一两代人的周期,可是,时代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急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办?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光盘、动漫,一些媒体开辟的栏目,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目,一些地方开办的书院、讲堂,特别是力行类大型公民道德公益论坛,已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普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如果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整合、完善、支持,也许会成为我们“补课式”请回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可行路线。 作者简介:2 J+ O) [) F2 M% `
. D3 v# d) m4 Y n! K
郭文斌,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散文集《守岁》、小说集《瑜伽》等十余部作品。
5 x7 |9 v* ?" 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