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综复杂的用人纠葛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施加于你的用人权术。有些奸诈诡计的领导者,运用用人权术,就像高明的魔术师变“魔术”一样得心应手,又像狡猾的狐狸玩“智力游戏”一样驾轻就熟。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的头脑也应该“复杂”一些,要善于识破领导的用人权术。 一、平衡术 这里所谓的平衡,是不讲原则的平衡,既不让某一方“势力”过分强大,又不让另一种“势力”过分弱小,反正谁也不能“吃掉”其他各方,最后还得维护我的地位,听我指挥。这种在用人行为中,通过玩弄各种不光彩的手腕,来保持“势力”之间的磨擦平衡,进而达到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的目的的用人权术,就叫做平衡术。 常见的平衡术手腕有: 1. 不辨是非,调和折衷。 2. 假意“宽恕”反对自己的人,以此来“调整”各种势力的组织结构。 3. 容忍甚至重用品行恶劣的下属。 4. 权力均摊,在用人时充分照顾各方“利益”。 5. 适时制造矛盾,阻止各种“势力”产生不利于自己的联合。 6. 及时缓和矛盾,防止各种“势力”发生威胁自己领导地位的“火并”。 7. 出尔反尔,忽然将其下属“抬上天”,忽然又将某下属“按下地”。 二、偷梁换柱术 偷梁换柱术,指的是有的领导为使自己“看中”的下属能得到“重用”,不惜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玩弄一整套偷梁换柱的权术。 常见的偷梁换柱术手腕有: 1. 对上级指示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2. 故意曲解上级指示的原意。 3. 选择所谓适当的时机传达上级指示精神。 4. 片面理解上级指示含意,暗中贩卖“私货”。 5. 阳奉阴违,制造“贯彻”上级指示的假象,欺骗、搪塞上级部门。 6. 创造土政策。 三、拉帮结派术 任何领导者,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要想遇险不惊,足以应付各种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必须要在自己的周围,聚集起一伙志同道合的战友。 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公开“秘密”。 然而,同样是“聚集”自己的队伍,但动机却不同。这里说的拉帮结派,就是一种被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违反组织原则的“聚集”行为,一种通过各种不光彩的手腕,为自己网络亲信和死党的用人权术。在实施过程中,拉帮结派能够做到上、下、左、右“四面开花”,因而在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上,以及所投入的“成本”上,都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权术。 常用的拉帮结派手腕有: 1. 投靠上司,寻找“靠山”。 为了达到巴结上司,投靠上司的目的,单靠吹吹拍拍、吃吃喝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舍得下在“赌注”,并且作出必要的“牺牲”,甚至冒一定的风险,才能被上司接纳为“心腹成员”。 下面,举几个被“行家”们视为比较“高明”的“投靠”例子: (1)闻风而动,按照上司的“思想”,出“经验”、出“典型”,上面每产生一个“思想”,下达一个“指示”,不管它是否正确,立即就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试验”,想方设法制造一个“典型”,总结一套成功的“经验”。然后,大肆宣扬,将“成绩”记在上司的“功劳薄”上(当然也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以此来进行政治投资,下“政治赌注”,骗取上司的信任和重用。 (2)在上司和其他领导成员“摊牌”时,冒着风险,坚决站在上司一边,协助他战胜对手。此举尽管下的“赌注”较大,但只要判断准确,方法得当,还是可能“取胜”的。只要上司最终战胜对手,和他“共患难”的下属,自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 (3)打小报告,出卖朋友和同志,以此换得上司的信任。以歪曲事实,编造谎言等手法,向上司打小报告,揭露某甲与上司“离心离德”,企图“威胁”上司的“官位”,以此来作为投靠上司的“见面礼”,乞求上司让自己进入他的“心腹圈”。 (4)为上司“办实事”,使上司深受感动,从此“记住”自己。在多数情况下,上司本人大权在握,无求于下属什么。然而,他的亲属好友,难免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有人出面帮助解决(上司“不便于”亲自出面)。这就为投靠上司者,提供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可根据上司的不同“需要”,热情地为他“办实事”,诸如:给上司的家属找个好工作,提拔上司的儿女……通过办这些令人终身难忘的“实事”,上司自然深受感动,日后肯定“亏待”不了自己。 (5)千方百计和上司“结亲”。例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上司的儿子,将自己的外甥介绍给上司的侄女,等等。实在不行,还可临时招认一个材夜思为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上司的某个亲戚。通过这种“结亲”手段,缩短和上司的“距离”,再和上司说话,自然就要“随便”多了。 2. 拉拢同级,结交“盟友”。 拉拢同级的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彼此之间可以“遥相呼应”,“相互关照”。 3. 收买下属,培植“亲信”。四、釜底抽薪术
! ^' F7 a7 P0 u" j: v+ U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则是产生火的原料。止沸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扬汤止沸(必须接触沸烫的水);二是抽薪止沸(只需拿走对人没有伤害的柴草)。所以,古人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比喻做事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引申到用人权术上来,就是指,领导者在用人行为中,遇到实力强大、锋芒毕露的对手,不是从正面和他交手,而是采取各种“抽薪”的手段,削弱他的气势来制服他。这种权术,就叫釜底抽薪术。
8 Y# T& w- ?& M1 R# X8 C9 s 常见的釜底抽薪术手段有: ( l* a, A! ?/ J: i8 ~' @& G
1. 故意“冷淡”锋芒毕露的下属。
! ?) G- h: S3 ]4 S9 ]" P% C3 @ 2. 不向下属提供“显露”才华的机会。 ( m1 G- o2 w5 O- w( ]
3. 制造不均等的“知识更新”和“才能增长”的机会,有意扶持某下属的竞争对手,使他渐渐落后于对手。 3 Z. U* k9 l, p' |. E0 u3 c: V
4. 使下属的才华和税气“磨灭”在束缚他手脚的恶劣氛围之中。 " i2 u ^$ e7 {& Y
5. 切断下属的知识源、信息源、才能源,使他陷入“断炊”困境。 ; f) k! }6 N# {. S
6. 以动听的借口,阻止陷于困境的下属摆脱恶劣的氛围。
, a) v, ?; t+ @3 ~五、反客为主术
; Y1 P+ T1 |4 K- K& ~( ^ 反客为主,原意是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招待。用在用人领域里,是指上级不会指挥下级,反受下级指挥。再作进一步引申,就成为具有个人私心的下级常用的一种篡权计谋,它是指:在用人过程中,下属采取各种手段,骗取上司信任,渐渐夺取上司的权利,最终完全取代上司,显然,这是一种十分阴险狡诈的用人权术。
% K( }( B+ V$ _ 常见的反客为主术手段有:
1 r+ A. u( Z0 P 1. 想方设法骗取领导的信任。
) F- O& Z M; G" f7 a6 A6 u' w7 F! W 2. 为“往上爬”占据重要位置。
; c7 m) l ^4 @$ C& r) g# k* { 3. 打着领导的旗号,指挥他的下属。
5 q/ l' k' ~- |/ ?: J2 Q' ? 4. “架空”领导者,逼其“就范”。或者让他体面地下台。6 s( M2 d/ ^; [8 h* b" p
六、抓替罪羊术
, l: A4 d0 |0 W7 W6 v- h+ Z 抓替罪羊,是指领导者在遇到重大挫折以后,为了摆脱困境,化被动为主动,而玩弄手腕,转嫁灾祸,有意牺牲某个下属的用人权术。领导者不必费尽心计,被动防卫。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所谓正确的面貌出现,抓“替罪羊”,将他置于死地。乘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替罪羊”身上之际,真正的“罪魁”——领导者,反而从人们的视线下溜走了。; v8 t9 i/ {' g+ S1 b' c
常见的抓替罪羊手段有:
) E) E$ g4 ^" S 1. 领导者首先利用某个下属“制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当这个下属“出色”完成任务,同时激起了人们的普遍愤慨时,领导者又突然把他“抛”出去,严厉“惩处”他,以平民愤。
# G/ F. t1 P( g2 w0 T 2. 某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搞不上去,群众意见很大。为了转移群众的视线,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将主管该项工作的某甲当作替罪羊,“撤职查办”出去,以显示自己的正确。 k. C- V1 k X: j; y) O. t# ]/ ~
3. 领导集团遇到严重危机,广大群众对现领导层疑心重重,很不信任。为了维持多数领导成员的权力,化被动为主动,经过一番权力之争,无情地将“失败者”抛出去,并且向广大群众“解释”说:现领导犯的种种错误和过失都是这个“坏蛋”干的。
. A& w% X e0 D0 e+ Y) h 4. 某项工作自以为干得不错,报给上级部门“请功”,谁知违背了上级领导的“意图”,犯了“原则性错误,日后“有柴”烧,经过一番策划,赶紧找一个下属当替罪羊,向上级有个“交待”,以解燃眉之急。
. I* h* A: i+ D# n9 o3 E 5. 向下属布置任务时,再三强调:“此事关系重大,只许干好,不许干坏”,借此留下“伏笔”。倘若下属出色完成任务,便将此“功”窃为己有,大肆宣扬,扩大自己的“影响”,万一下属惨遭失败,也无甚紧要,反正自己“有言在先”,只须将此“过”推给下属,让他替自己“背”着就是了。
$ W6 E7 W, ~' y* ~' H2 w$ ~ 6. 此事明明是自己的“得”力下属办砸了,为了“保住”该下属,赶紧想个应急的办法,将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推给另一个“参与”此事的下属。9 g0 k; {$ z4 G" G
7. 一人错误,集体来“承担”,让整个集体为个人当替罪羊。上级部门一旦怪罪下来,只须“集体出面”,作一次“深刻检查”,表示今后一定“吸取教训”就行了,谁也不掉乌纱帽。 2 v1 E1 F8 F1 o! L5 x
8. 现领导为了抓好工作,将责任到原领导身上,让自己调走的原领导当替罪羊。这种权术,在一些地区,往被那些政绩平平的领导者所采用。
. x7 X1 P4 Q: t 9. 最有趣,也最“精彩”的是,当某项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时,领导为了逃脱上级部门的追查,竟然在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抓起了替罪羊。这种毫不留情的“抓羊”游戏,令人瞠目结舌。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势单力薄的“失败者”,成为可怜的替罪羊。
( n9 ^- |/ R( q" ~4 d 识别和提防的“要诀”: % P% J& E0 y8 `6 `% H" F& m2 A
1. 凡是遇到虚伪、狡猾的领导者,就应该注意观察,他平时是否“喜欢”将一切成绩归于自己,同时又将一切过失推给别人。
1 [" e; \& W$ i+ b, A; d 2. 与有“抓羊”前科的领导者打交道,应多加小心,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到事事留有“实据”,以便日后“查找”。 9 b0 F. p& y6 R0 W3 T
3. 健全法制,不给抓羊者留下“可乘之机”。
3 `: f3 ]& c' `# {: r3 ` 4. 无情揭露抓羊者的卑劣行径,使他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敢胡作非为。
* p0 X" x& [* ]' @6 a) M7 M 5. 依靠上级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I% P$ r0 y. n0 T
七、上屋抽梯的权术
9 M2 ?8 ]- k6 r' g% ~- A 上屋抽梯,又称“上楼抽梯”。据《三国演义》记载:后汉末年,刘表的长子刘琦,为后母所不容,常请诸葛亮教“自安”的办法,亮不应允。一天,两人同上高楼,刘琦暗中叫人把梯子抽去,对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无法脱身,只得以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丽姬谋害太子申、重耳在外而安指点刘琦。刘琦恍然大悟,便去请求父亲把他派往江夏,避开后母,免遭祸害。
e$ B0 i& z+ b 军事学上说的上屋抽梯,原意是把自己的军队置于有进无退的“死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与敌人决一死战。如《孙子.九地篇》中就说:“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后人借用其它地方,多指诱敌陷入自己设置的“口袋”、“陷阱”里,置敌于死地。把它用到权术上来,就是指领导者在用人行为中,利用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将下属诱入自己设置的“陷阱”里,以达到牢牢“控制”下属的目的。这种权术与“利而诱之”权术相比,“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为了牢牢控制下属。但在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上,却迥然不同:“利而诱之”主要是用“甜头”引诱下属,使下属对自己感激涕零,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劳”;而“上屋抽梯”,却是先“甜”(满足对方欲望),后苦(掉入“陷阱”),迫使下属“不得不”为自己“卖命”,显而易见,“上屋抽梯”比“利而诱之”,在手法上显得更“高明”,在计谋上显得更“阴险”,而在效果上,也显得更“歹毒”。, ? V$ M' A# T6 S8 ~" N
常见的上屋抽梯手段有: * U7 E$ t4 ^1 y6 Y- p
1. 下属自己“上楼”,上司随即“抽梯”。 7 D9 S& l+ _. R$ h' ?3 C
被上司用此手段“捕获”的下属,大都属于廉价“猎物”。他们自身素质一般都有毛病,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品德缺陷。他们为了满足私欲,不惜以身试法,结果铸成大错,被居心叵测的领导者乘机抓住把柄,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从此,他们失去了人格尊严,失去了人身自由,只得死心踏地替主子卖命。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9 i, t! b. G- ?: M% Z+ }: C 例如:
0 G0 i1 H/ s) V6 o7 a- g( m( Y (1)某出纳员贪污公款,领导当场查获。在个别谈话时,该出纳员痛哭流涕,苦苦哀求领导不要将此事宣扬出去,她情愿今后“一心一意”为领导者效劳。该领导假装“答应”了她的要求。从此以后,该领导者就抓住她的把柄,将她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7 o6 r( ~6 L/ h& R (2)某下属在工作中犯了严重的过失,领导者让他写了一份深刻的检查,然后对他说:你今后只要“好好干”,我就将这份检查还你,保证不装入档案。为了“取回”检查,该下属只得“老老实实”为上司“苦干”。 ( C, E& R" U" B) w# m' P: F8 ~! v
(3)某甲写信诬告某人,被领导者查获。经过一番威胁利诱,某甲答应,今后一定以实际行动,“感谢”领导者对他的“庇护”之恩。从此以后,某甲果真成为该领导者的“驯服工具”。 ( U7 G: [$ |+ [. Y% |0 c7 V; A {
2.领导者设计将下属诱入“陷阱”,然后逼其“就范”。
# g! R9 K+ s' }" s9 ~) ?3 ~: p) x 采用此类手段,一般难度较高,往往需要领导者费尽心机。在施行过程中“引诱者”的手段有高有低。手段“高明”者,不露声色,不留痕迹,令人难以察觉;手段“拙劣”者,明火执杖,公开“要价”,显得俗不可耐。“猎物”的素质,也有优有劣。素质优良者,一般难以上钩,往往需要“引诱者”有一定耐心,巧设妙计,放长线,钓大鱼;素质低劣者,则轻而易举就能上钓,不用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引诱方法上,则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金钱、材夜思、官职、名誉、地位,各种物质待遇和精神享受,都可以作为诱饵,将“猎物”诱入陷阱,逼其“就范”。
; E% M4 X' } h: _9 s 在众多实例中,有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例子:
- p! i& b+ j/ C: X 某单位有一个德才皆优的中年干部,自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工作上从未出过半点差错。在与领导接触时,他总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从不搞猥琐迎合那一套。于是,有个领导者,看上他的才能,想把他“拉”过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该中年干部,上进心强,好胜心也强。每当与他同期参加工作的同事,职务上得到晋升,他总要有几天不太高兴。针对他所需的“权欲”,该领导者采用了以下“引诱”方法:在一次研究工作的时侯,愿意向他“透露”一件人事机密:最近,“我”打算提拔某人当生产科长,(向他显示我有提拔干部这实权);过不多久,某人果真被提拔为生产科长(再次“剌激”他一下);乘他心情不好之际,向他“暗示”;某人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领会领导意图较快,爱“接近”领导(他听了以后,低头不语);又过了几天,他主动找到领导家里,要求今后对他多“帮助”(终于“上钩”了)。从此以后,该中年干部,果真被这个上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成为“他”的人了。
/ t2 @+ W! C3 m0 ~ 这个例子,是作者在从事干部工作时收集到的一件真事。故事中的基层领导者,当然是一个不光彩的耍弄权术者,理应受到谴责。然而,在事情的另一面,大家也能看到:即使是一个素质很好的干部,倘若不注意克服自身的弱点,他依然会成为某些领导者蓄意捕获的“猎物”。
) e. L9 N) E" _2 X3 U! ]9 u+ J 识别和提防要诀: * U' A) T9 ? G
1. 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对各种“陷阱”的识别和防范能力(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 @! g2 G5 }% m1 k0 R
2. 不轻易接受领导者对自己的“额外”照顾。
' N* g0 v3 ~8 d+ U+ z- V" H3 p 3. 遇到困难,依靠组织,但决不投靠领导者“个人”。 ; |7 Q) m2 e1 z2 {2 p1 Y+ P
4. 一旦临近“陷阱”,甚至失足掉入“陷阱”,应该立即向组织上揭露玩弄权术者的丑恶嘴脸,争取得到组织上的理解和支持,尽快帮助你摆脱困境。
, I7 l% M1 N4 N7 } V3 S; H2 E 5. 发现领导者品德低劣,“不配”领导你,就立即行使你的“双向选择权利”,重新选择一个氛围较好的环境,选择一个品德高尚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