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通讯员受生活和工作范围的限制,不能像省市媒体的记者那样到处跑,但具有身在基层的贴近性优势,许多时候既是新闻的记录者,又是亲历者,有着专业记者无法获得的直观感受。而且,由于身在基层,对于本单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重点工程建设)可以进行专职记者无法进行的长时间追踪和深入采访,可以写出专职记者靠突击采访无法写出的内容丰富的新闻稿 。笔者认为,只要基层通讯员掌握“五个善于”,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
3 ]8 A* ~' V7 I2 y0 d: v+ S/ A5 U2 M# a" w7 }
一、善于培养科学素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新闻事业
- N$ }0 j6 |; g7 j' }5 P% m/ I$ R7 w8 H, D5 ?. W8 X) M$ G
新闻写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基层通讯员,特别是乡镇的通讯员应当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写新闻稿既要对被报道的事实负责,又要对受众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轻率对待。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事业,要多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报道对象和报道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例如《抚松新闻》报道的《长白山放山习俗》这一篇新闻,放山就是人们上山搜寻采挖人参的过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了采写好这篇报道,作者不畏艰险深入深山老林,与参乡挖参人一起挖参,体验了长达2个月的采挖山参全过程,感受其中的人参文化。通过不懈努力,收集、整理了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近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民间习俗。0 o8 u; l# F$ j
2 C9 ^5 W D4 Q" T/ N0 e/ ^1 A* } 二、善于往下跑,增强新闻敏感度,提取精华吸引观众眼球
1 z# O5 x5 i; Y* G
' L5 b/ o" n; c8 U# ~ 要想迅速及时地报道令观众常看常新的鲜活新闻,就必须深入采访第一线。例如县级会议新闻几乎就一种模式:“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会议在某某会议开,某某领导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发表重要讲话。”不是说这么写不行,国家、省、市、县的大型会议,比如党代会、人代会以及决定一个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大计的重要会议,应该这样报。可是一个专业会议,某一方面工作的会议,完全可以跨出会议本身,打破以往写作会议新闻的常规,敢于取舍、比较,只写闪光点,跳出“会”,反映“事”,把会议最主要的精神提炼出来,用观众易于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个“事”才是观众最关注的最有新闻价值的精彩东西,也就是说要善于在会议报道中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d8 D6 n6 Q7 n2 E
2 L5 X; v* O k( Z1 K4 _ 例如2005年7月末,抚松县遭遇百年难遇洪水冰雹灾害的侵袭,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抢险会议设施遭到损毁,会后我们立即赶到会议中提到的受灾现场了解情况,在第一时间采写了县电网、水利设备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后,供电、水利抢修员工奋力抢险,报道了大量的抗洪水冰雹保供电的好新闻。这些新闻由于有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精彩的细节描写,使新闻变得生动、鲜活、厚重起来。
* Q. _) n* J+ ?8 `5 _4 I$ X* N
三、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从平常事中找新闻' _3 s% }( P( A3 x
1 z: O% B( ], C, \3 F9 b! H) B 《中国青年报》资深女记者蔡平说:“记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的。”其实她所说的“天生”是指“好奇心”。一个记者没有采访技巧可以学习,但是没有天生的好奇心就没办法学了。记者最好什么都感兴趣,是个“包打听”,而不是“懒得动”。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儿环境脏,哪儿撞车了,哪儿井盖丢了,哪儿发生火灾了……都要走到近处,瞅个明白,弄个清楚。还有一些社区新闻,邻里之间、婆媳相处、夫妻关系、孩子教育等,看似小事,却和人们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对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奇”事,记者要有好奇心,不怕麻烦。要用职业敏感思考加工,构思出新闻角度,写出新闻报道来。例如《假系安全带,“生命线”让人心忧》这篇报道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作者乘车时总发现出租车司机的安全带松松的、长长的,有些反常,这是为什么呢?他脑子里产生了疑问,好奇心驱使他要弄个明白,经过多次乘车的看和摸,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司机和乘客都有这种情况,不系安全带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安全带坏了、不知道法律对副驾系安全带有要求、有的人怕弄皱了衣服或觉得麻烦、系了不舒服、勒得紧、行车距离短不需要、车速很低没有危险等,甚至有人说“忘记了”,根本想不到要系安全带。但又怕交警罚款,所以只好用卡子把一头卡上,另一端搭在腰上,不插进“机关”里。原来是假系安全带,根本不起安全作用。一连观察很多天,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作者很快写出报道,之后交警严检细查,消除了假系安全带的隐患。
, I3 `: L: o% G8 W# w! Y2 Z0 o; D+ X# ^
四、善于采用良好的提问方式,掌握好提问技巧
4 _+ J/ }/ F$ w0 ^8 [: [' p3 D* K7 [# {6 {. H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场采访离不开提问。采访提问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报道的成败、优劣。基层通讯员应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合适的问题。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例如到民营企业采访,想了解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如果你问一名员工:“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那位员工就会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假如你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员工欢迎的厂长,他应具有哪些素质?”那名员工就会反应过来,马上畅谈起来,而且会讲得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厂里某位高层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U' H+ C+ [+ X R, i3 m
7 x" x) W; v9 h S0 q+ ?: ]0 | 再如采访维护消费者利益问题,问一个农民,你的提问一开始就问:“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这样的提问,肯定会把农民问慌了,不知从哪说起,怎么说好。假如换一种提问方法,问:“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到哪去找?找谁?”他会回答:“有呀,在哪买的就上哪找商家吧,如果商家能够给补偿,那么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满足我们的话,那就打315好了,请消协的有关人员来为我们调解。”这样的提问具体、简单、直观,回答容易,能启发农民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乐意回答你的问题,以倾诉他们的心声。& G t; V0 A' J' k
8 A# B4 c; d7 m4 r) j
五、善于留存影像资料,多和专业记者沟通
7 r3 l- B' V5 f! q! Y! I/ `: y1 ~, Q# C
基层通讯员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留存影像资料。在这里,着重讲一下电视新闻的拍摄。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用镜头说话。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基层通讯员的新闻素材拍摄不够规范,画面质量不甚理想,声画两张皮的现象经常出现。我曾经接到一篇扑救森林火灾的稿子,稿子写如何救火,而画面上却没有着火、救火的镜头,而是救火队收工和开会的镜头。一看就知道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7 K8 u) R/ ^7 I9 J2 W
6 a7 d' G" P1 _( B7 p, {, G 还有些通讯员拍摄画面技术不够到位,图像抖动,推拉摇移不规范。还有很多通讯员送上来的稿子画面都是一些领导调研、检查工作等活动,或是各式各样的培训会、工作例会等,很多只是程式化的东西,忽视或淡化了调研中一些实质性的有新闻价值的画面镜头。所以,通讯员把握不好的题材,可以和电视台记者编辑事先探讨一下,及时了解编辑部的想法。0 T! ]/ K% J9 q; l5 r1 @+ N0 M
3 v) `1 U2 g2 N3 ?' m
总之,基层通讯员要想捕捉鲜活新闻,在采写新闻时要注意到以上五个方面。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必须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政治和新闻业务知识为支撑,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去采访。只有深入基层,随时随地留意观察,养成爱学习、多思考的好习惯,经过反复采写练习,采写新闻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并写出鲜活、有分量的好新闻来。
; T4 \( B5 U4 M6 `( \, O
! Q3 Q) E+ k0 c, d$ H)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