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化、标签式修饰词,使新闻越写越像“拉家常” z* z" l5 v% M' \: F! W
5 z- s" y9 x6 }! p: Q- H
作者:薛国林 吴一帆
* [. @7 G2 l- n# c: F' L' M8 j. ]1 B
2015年10月31日发布
" z% v4 |1 c& l) ^2 _
& [, b/ o6 }2 R- w9 J% e+ P修饰性词汇即是在句子中起到“整理、装饰、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作用的词汇,形容词、副词等具有上述功能的词语、短语均属于这一范畴。新闻报道为避免主观性,应慎用修饰性词汇,多用中性词汇描述。
: W V f H5 b5 G( v
- s; l* |! {/ A+ P/ \* h“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闻报道语言在这种“冲击、融合”中也发生一系列“异变”,其中修饰性词汇滥用的现象日益明显:有的用方言、流行词代替书面语,口语化的表述让人看不懂;也有的用修饰性词汇给新闻事件和人物加“标签”,放大或缩小某方面特质,影响受众的独立判断;还有一些修饰性词汇的使用不区分语境,导致记者的报道立场出错。 + B1 Y( E& g+ z- N
) b% i1 G) q+ T随意的口语化修饰意思难理解
8 b+ T' I z i+ \
5 p% Q0 A T6 l网络上,人们聊天、发布消息多是根据平时的说话习惯来组织语言,所以词汇的使用就十分口语化,随意添加修饰语或任意简化缩略语都是“时尚”的表现。当自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时,这些网络新词就会逐渐延伸到传统媒体中,随意的口语,看不懂的“火星语”,都在不经意间侵蚀新闻报道。
' x# Z8 h" q; P g+ p- F- @, b) ]) o5 a+ a0 U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为及时获得“爆料”,也更多地把“新闻阵地”转向网络,而网络上随意性、口语化的表达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思维,久而久之,记者们也习惯了这些“时髦”的表达方式,新闻越写越像“拉家常”。
) ^! J+ b' N- n! R I% Y- q
! b5 z, N7 R# j4 b @7 ^那些露骨、搞笑意味浓厚的“口语”在网络和日常对话中往往是点睛之笔,但若直接将其运用到传统新闻报道中,不但会让那些不怎么了解“流行口语”的读者看不懂,也会“引导”人们在书面语中使用这些不规范的词汇表达,而破坏了正确的语言习惯。 : a; s7 ^5 H; t5 i0 B4 Z) ~
* P* L p7 ?% |( [, ]. ~
不同于网络新媒体的快餐式消息,传统媒体是要为读者提供稳定、全面、深度、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若是用贴吧、博客那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方式写新闻,口语词汇满篇飞,那些不熟练地方方言和网络语言的读者自然不会花钱买报纸,而从网上熟练获得信息的记者更不会看记者的新闻报道,这就使纸媒在无形中丧失了读者,降低了其与网络新媒体的竞争力。
) s5 a* [. C$ l& h3 ^, [" K( l
. ^" s+ R7 E/ g. I“标签式”修饰方法难客观 ; Y4 B. C8 Y( ]8 x
# _; E5 N! R4 d4 E6 h5 T' C. d& ~" t% U
“文艺青年”、“土豪”、“90后”……当人们习惯用标签定义生活时,新闻中的修饰性词汇也逐渐被各种“标签”占领。用“一类人”来形容“一个人”,戴着道德审判的“眼镜”来给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加“标签”,这样真的好吗? - L/ X6 ?$ T7 F" k% R4 f
3 [& O" B" S# j6 f6 Q% b
例如:某报2014年8月1日A6版
5 ]1 b& ~8 ~# b( J
: M3 W8 G. j& S+ V6 p# h! y, _(引题)地铁五号线踩踏事件一审开庭并当庭宣判
y. `/ h: }& H$ d7 _
. h* D0 b$ v H3 k9 T* _) t(标题)两“90后”被判刑均初中文化程度
, p7 \4 j7 {8 n" ~1 O h7 }2 V, F( s) X) l H- ~+ x
今日上午9时30分,曾在地铁五号线喷洒催泪喷雾剂而造成踩踏事件的两名“90后”青年,分别因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窝藏罪在荔湾区法院一审开庭审理。 0 _+ ]: o: u# I& ^! F, g
' x6 T9 W4 t( b) t7 C这篇报道将“90后”和“初中文化程度”两个标签式的修饰性词汇放在标题,而对判刑结果等重要信息没有提及,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三个方面存在争议。 ; a+ y5 u% a4 h! b) h! ^ z* b
: z0 o1 v! s3 \: }2 F6 N' Y第一,这样有意“标签化”的描述对新闻当事人而言是不公平的。虽然他们做了危害社会的不良事件,但新闻记者仍应冷静处理,不该把主观情绪夹杂其中。而这篇报道中记者给当事人贴上“90后”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标签,显然是把他们的某方面特征放大化,拿年龄、学历这些与案件没有直接联系的个人特质做文章,把他们归入某一类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主观思维多少带有记者的个人偏见。
$ a# a7 h# M- A6 U J) n8 L) K- M9 |$ K2 ^1 P: Y
第二,文章标题就将两个标签抛出,不但浪费了标题“黄金地段”应载有的信息价值,还会在阅读之前就给读者植入“90后”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观念,以带有歧视性的引导,让读者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文章中的人和事,这就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及人物的独立判断。 + H; n5 F8 F; ]: r3 K2 r
4 M, l1 |8 W' m3 P$ n/ d第三,这样的“标签化”,对于“标签”中所包含的其他人更是不公平的。报道中将“90后”和“判刑”、“初中文化程度”这样的词汇组合在一起,或多或少会让读者联想这其中的关系,给人一种“90后”是“无知的”、“年轻莽撞”的印象,这就在无形中“中伤”了广大与此事件无关的“90后”人群,让他们也背上了“坏印象”。 1 K: f5 {( B9 V4 x( o
$ O/ C/ T4 F3 T+ R: k) B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标签化思想日积月累地形成,记者也就潜移默化地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原本中性的修饰词汇被各种“标签”所取代,一叶障目的简单逻辑却容易让读者陷入思维误区,导致其丧失对新闻事件及人物的独立判断。
8 L$ n$ _' Z0 ^! {" `- a/ J6 b G; c+ ~- e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