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颐老秘网女生遇袭”事件之我见
' X2 r E. K) s1 Y3 q5 i0 B" e5 B5 h) y5 ~& m6 O" V4 Z2 c* S
作为从小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乖宝,不从阴谋论的角度,单从我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的角度,尽量客观地谈谈我对这件事的几点认识。 # J+ ^- T* Y3 L7 t3 K
% [5 I7 D7 c1 s+ H7 T& ^: [; y
一、社会如此关注出乎意料
( g( y r. K- {- x; o% Q9 D
7 e& ~( r- q3 N3 Z) U1 _4 O2 l9 G从昨天刷微博起,就看到“女生遇袭”、“弯弯2016”等关键字眼在搜索榜居高不下。我当时不知所以,只是简单扫过一眼,看到并未造成什么人身财产损失也未加在意。只到今天早上回看昨日《新闻1+1》题目竟然是《女生酒 店遇袭何以引发超级关注》,今日各大报纸网站的高度关切,微博上大量转发的“女子防身小技巧”,这才惊觉这件非刑事类案件已经引起了如此大的社会反响。 + s. {) [* Q! D T
* e! q; l# j5 J0 d4 K(截止4月7日20:59,微博“和颐酒 店女生遇袭”的阅读量是22.2亿)
" C* ]0 j! R6 v. m1 n) x X' N$ E4 G0 ~3 A1 B- @9 y. J% W6 Y F
二、涉事各方的反应
I8 n. O$ P5 V$ i' G2 Y( e' ?: M
, w9 n/ J- B" {, J* e8 U! ^, L女生:用新申请的微博账号发布信息,拒绝接受采访 ) Q) Z" ]( n1 E7 D5 S/ n
0 D1 H; i7 z7 I; a' s事涉酒 店:
! B( Y; Y( v, z- p( ~. i召开5分钟新闻发布会,不超过一页纸的声明(声明态度良好,承认安保有问题、道歉,表达配合警方调查)
7 q. o! g" ?* L
+ c: p; f1 S: V, r0 f/ C/ n" I警方:仍在调查
& G+ Z% z" f M1 g ^* G5 K% W
: G7 f+ ~& m1 |! `媒体:各角度深挖:女孩背景、酒 店是否涉黄…
; O% b3 O4 P; M0 q, T! ~! u$ b- a. @1 N8 ~: Y R4 M
三、舆论的焦点在哪?
$ A" g- c' \5 {6 s- I& b" G" @# K% s' y7 N
1、女子(弱者)遇危险如何自保?(技术层面) . h0 j L* Y; w& Z& y6 C
. g8 q' j: l% b9 z这是每当此类事件发生时,一些技术贴的核心内容。
& I6 u6 [$ I; x6 ]! Y) U; x7 N, g) N' ~9 B( y6 J! |2 O
作为一名女性,我一直秉持着晚上出门不怕,但是一定要留个心眼,路遇独行或二三人结伴而行的青壮年男子要保持警惕,不听歌、玩手机,有意跟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 r. V" @ [! j. Y- a& v7 Z, R
* i& x, [; _& i/ h7 E2、我们遇他人“疑似涉险”该不该出手相助?(道德层面)
* A( ` C9 v4 M$ B9 e2 C% V1 p( j6 m4 m
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都有个善良的好心眼,看到他人遇险内心深处或多或少也都有英雄主义的冲动,但是社会很现实、很浮躁,总是有人做着一朝致富、发不义之财的美梦,出现不少利用人之善本性欺诈、勒索的案件。 - _$ y) r+ R; ]
0 W; r8 u% M7 Q5 ~
我亲身遇到一个特别小的例子:在火车站候车人满无座,旁边好心大妈先后把她身旁放行李的座位给我和小哥A坐了,而后小哥B 估计是看大妈心眼好,恳请大妈照看下行李,自己去个厕所,大妈乐于答应,却被同行的大叔教育:你给人看包,万一人回来讹你说包里丢了钱怎么办?——草木皆兵,原来大家是真给讹怕了
- Y6 |8 I" Z% ^' j) `
# B+ q9 W/ v* M1 n- ?- Z! R 我们遇他人“疑似涉险”该不该出手相助?只有问问自己的良心 4 B' E" T6 U# Z& u4 n6 x; ~/ W" N
8 X' O) t& T: d5 w% p6 a; s+ |
四、此事如何演变成全民关注事件? 7 M! u" p* a" z- s; i4 P$ B) H
, [2 G, n0 |" v. O" P; m# b
前些天出了个孕妇给隔离护栏不足10cm间隙卡住脖子窒息而死的事件,社会也并未投入如此大关注。一个不伤人命的普通治安犯罪事件却如此夺人眼球,我把它理解为:全民有一种话题饥渴。 3 L x7 k5 [( ~& d! e/ Y
8 b \9 o% W0 _9 o8 C, y D
从当事人的自然身份看,青年女子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易引发包括父母长辈、青年男女等广泛社会群体的探讨。
1 I" @' \+ f: q7 S0 s& c8 c
( h" S& l8 L" z( {. M* I+ E从事件性质来看,非安全事故、非群体性事件、非外力致伤致残致死,是一个治安事件,又涉及“帮不帮”、“别冷漠”的道德底线,网民们有很多情绪积压在上面。 , H0 W+ U6 J; o/ h' g
: y% N+ N- @ Y/ }1 H从新媒体的传播形势来看,从当事人在微博上发声到逐渐引起积势效应,广场式的微博平台易引起舆情聚集,这跟国人的好奇心、“从众”心理不无关联。 5 M( O8 O; z# i) [+ B. {% `
# q m' w/ j4 \" I, h- B( I加之近期没有特别引发群体关注的全民型热点话题,“人人感兴趣、人人有体会、人人想参与”的“女子遇袭”事件就显得尤为惹眼。
& {) \: m1 }4 T) J. T" l N ?6 o1 A1 W# ]& K) }- H
五、我的思考 ; l8 A/ Z [, n3 N7 h
i# } N# X) J; v! Q/ |$ Q
1、微博是反应舆论,还是放大舆情
4 l3 @8 _2 g% a$ O
8 [! d3 J2 |, p) T8 Z8 E9 |" \2、社会到底该怎样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道德风尚? ; Z% b6 S u: @
5 @9 J R7 d) W" v M8 j3 c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