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点可以“撬动”大文章
2 k& X( n f& {' a4 \+ M8 O3 e+ ^+ Y7 d
) l4 s o' h* w0 c) @, |; R
2 [ W4 ?8 b3 y2 d- m& g◎
: `- R7 l' w: w- y e i: k 文/王永鉴
2 `* [, T# U/ _% L" g: q7 V" A- P& Q7 n2 v! G- D8 N
8 V! H! e, Z$ T: c( u0 z$ u
2 A2 z4 T; g9 f4 B7 H& B8 b' S `* f& O乱用、误用公文中的标点符号,不仅影响公文质量,还会妨碍后续公文办理和执行工作,甚至有损发文机关的形象。小标点,可以“撬动”大文章。公文处理人员不可掉以轻心。 0 b# j+ A2 ]0 U! w
9 b6 ]8 t, G Z' X
乱用、误用公文中的标点符号,不仅影响公文质量,造成阅读理解困难,还会妨碍后续公文办理和执行工作,甚至有损发文机关的形象。检视当下公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情况,总体比较规范。但是,仍有一些公文、文稿在运用标点符号方面存在错讹、“陷阱”。分析其原因,有的属于疏忽大意,只要汲取教训、认真细致就可避免;有的属于基本功不够扎实,需要适当“补课”,不断总结反思。这里,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着重说明几点。
; [9 ~" D/ T8 e) j5 ]8 f9 `7 D6 q) R- z3 Q! x! {
一、运用点号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停顿 * O5 g9 i# U. J# q- H8 @
" l# {9 y+ T, y; M7 M$ s3 v公文中,运用点号时,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停顿。如,一公文代拟稿中有这样一例:“这次全市共评选出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00名、模范集体400个。”此句用了两个顿号,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00名”“模范集体400个”并列为同一层次。于是,此句目前的含义为“先进工作者”有1000名、“模范集体”有400个,但“劳动模范”不知有多少名。而此句恰恰要表达的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加在一起共1000名。后来,将第二个顿号改成逗号——这次全市共评选出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00名,模范集体400个。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00名”与“模范集体400个”归为同一层次,读者就能一目了然。 7 D7 X' c) [4 l
4 q6 A# C6 p# ]
又如,有一通知中提出:“要形成跨地域、跨部门的、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跨地域、跨部门的”与“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应该为同一层次,句中的第二个顿号应改成逗号。如此,才更贴近句子的本意。
; g J/ S! C& ^2 V# e h* `) L! t& V; M
二、带引号、书名号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 & Q. x0 M6 a3 O( Q7 x# Z1 |% H
+ ~- c9 J, Y9 W3 N文章中的“小蝌蚪”(如顿号、引号等)太多,会让读者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并列词语之间,已有引号或者书名号相隔的,不宜再加顿号。
! z2 V( d" h# i9 H" R
" n0 A. Q, s1 i9 X0 U如,一纪要代拟稿写道:“‘污染排放违规’、‘雾霾天气危害’、‘小区水管爆裂’、‘道路交通拥挤’等,已成为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急需补上的‘短板’。”这句话中,三个顿号均为多余,应当删除。
2 T5 g# I& \7 w2 Q/ i6 d6 F$ k9 s( _( D
又如,有一通知代拟稿提出:“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本市将开展机关事务运行情况统计工作。”同样,这句话中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应当删除。
5 \# D( f: R, Z( N- ~5 R% r3 M
" r/ O3 @' | L4 `# T- L三、有引文的句子,末尾句号不能误置
' n0 }) t! D7 K/ @& Q5 R$ P8 Q7 _% \" K0 O5 N/ i0 P
通常,把引文独立来用,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把引文作为作者话的一部分,末尾的句号应当放在引号的外面。 ) s& [) w# M9 w
. t, a1 W* t8 b' s如,一讲话代拟稿写道:“‘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责任越重担子越沉’。领导干部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要深知重任在肩,必须负重前行。”这段话中,“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责任越重担子越沉”作为引文,是独立来用的,故引文末尾的句号应当移至引号的里面。 / @- B1 ]; c- G, H. P- h. n6 _& u( w
- V+ y2 J; I) \, b/ V5 N: }1 e又如,一讲话代拟稿中有这样一句:“规划界有句名言:‘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的规划’。”这句中,引文即“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的规划”是独立来用的,故句子末尾的句号应当移至引号的里面。
' Q$ A6 N) U! e) O$ Q/ Z6 A
$ @5 Q! I4 k* R' n9 T* u四、复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之间不用句号 5 P3 m/ _5 S3 \3 x- [6 V; D
$ F. q i- H! R: [' { M% _8 T
如,一批复代拟稿中有这样一例:“鉴于市机动车检测中心转企改制涉及国有资产清算转移,重点是对有关单位持有的市机动车检测中心部分股权进行处理。请市财政局会同市国资委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启动清产核资工作。”此处可以看作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鉴于……”是原因,“请……”是结果,第一个句号应该改成分号,不然就读不通。 / F4 ~6 x2 c- P- J q: Z' W! H
3 ]. Z6 s$ V; L5 F五、一些短语中的引号位置忌误用 ! c* Q/ }' l1 k' ]0 ~! ^5 F
% w6 Q8 T1 k* J8 P5 n- H% _
公文中,书写带有日期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日期。 - a3 |1 t# Y* |: \+ s: I F1 ?
2 A7 W% h/ x5 I5 A% I
如,一通知写道:“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句宜改成:“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 O; \- W5 v" y' w: ^! p9 q- n
) w% ^$ o6 I( z e8 G# g5 K6 [又如,一公文代拟稿提出:“本市‘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上海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句中,“‘十三五规划’”应改成“‘十三五’规划”。
' K. _3 g7 R5 j6 ^: N
% }! r+ j! U6 {- U$ `$ }+ F4 s3 n六、间隔号为“•”,即圆点处在中间的位置
7 I+ i' H8 u1 }- K. ?+ X1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