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方向正确 就不害怕遥远 9 c! y' E1 J3 }9 T3 g2 n) z
3 @; e: ?. I& V0 C( D
——如何走好写材料之路 * i# Q+ l. `: {& R' W
$ `$ w. d/ _1 `5 ^1 z" |& h2 e(2019年7月16日)
2 J! ^. a! I8 _( T
" p) L6 m0 X4 S8 X' r% O# t0 v. v$ j, P5 H4 t) T; n$ j3 _
7 K2 ]% k3 Y8 |# X
) C5 A8 A. _5 W: v) C' P; ^5 D根据部里的安排,经WM部长同意,今天我和大家作个专题交流,专门谈一谈文稿写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写材料”。
$ d5 J: L( r& l; T* C
( O9 S8 H. B0 z7 X2 j+ f M“材料界”有一句行话: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讲课也是一样。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出自一幅书法作品,挂在CRZ同志的办公室里,上面写的是“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这幅字,至少陪了3任研究室主任,书法不怎么样,内容非常好,所以一直被留着。 3 n1 A! x; Y( ^- `
( S3 w. G3 ^+ s2 w& V4 ~& f* F我觉得,“路是对的”还不行,必须方向正确,南辕北辙不可能抵达目标。写材料,方向正确是第一位的。俗话说:方法一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越干越累。但方向远远比方法更重要——只要方向正确,没有路可以找、可以开;一旦方向错了,所有方法、所有努力,统统不管用。我写了28年材料,深切地体会到:写材料,灵感重要,语感重要,方向感最最重要。
& K( a, S9 c; u4 q& z" G5 [
+ F. ~7 M/ z! f* P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题?主要是最近被部领导“枪毙”的材料有点儿多,昨晚我又“毙”掉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材料,让主办处室重新写(顺便说明一下,我讲课时所举的例子,都是对事不对人的)。说实话,作为一名“老笔头”,我非常体谅写材料的同志,我经常说“写材料的不为难写材料的”,只要材料有基础,我都直接上手改,不会随意“否决”任何一篇材料。但是,如果材料有方向性问题,那就根本改不了,大刀阔斧、伤筋动骨都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 v, v4 h) i6 G9 _+ x6 q X$ F" Z1 e8 \1 h# N! `5 N
WM部长强调:“做工作一定要有方向感,写材料也是一样。” 方向错,步步错,轻则走弯路、走岔路,重则栽跟头、撞南墙,做的都是无用功。今天,我想围绕“只要方向正确,就不害怕遥远”这句话,着重从学、思、写三个方面,和大家聊一聊在材料之路上,如何准确把握方向。
2 u, E8 L; ~3 ~- r& g0 v: u
0 a( {- V6 _5 k2 N ! P; h6 K8 b! a* ]3 v+ G0 p) r
6 X* F7 B* o9 g0 h( Q9 x. B
5 u6 R( X, _7 o' @1 C r0 p一、关于“学”的方向 ( O l1 j3 Q' h7 r% U( _( ]
( V/ k# g* ?+ W1 z
3 M4 X! p- A, ~: u K. c+ l- `4 [1 ?3 _; K' C# Q/ h$ X
在座的每一位同志,无论你喜不喜欢写材料,从进入体制内(无论机关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第一天起,你就无可选择地走上了写材料这条路。 1 X% N' E5 _, z) C
1 R- d: ^3 D8 c" i
在体制内,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材料,都以材料为载体。材料就像是四通八达、上天入地的互联网,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直通每一个乡村,直达每一个需要了解它、运用它的人。 4 ~( @9 Y& f+ U* L! x
& X- S t& ~0 C$ o. m# [ W$ V
越是大机关,对写材料就越重视。在别的部门,写材料是一门专长;但在我们××部,写材料只是“敲门砖”“基本功”。
- J2 X6 B3 W; W9 p0 I; e% U
3 J8 K0 {* `! h% ]我体会,在体制内工作,没有写不写材料的分别,只有写得多与少、大与小、好与差的区别。 ! v" U6 F$ V% V8 f3 ?, p
8 U" a9 N5 u5 H3 ?* l( V也许有同志会说,我也知道写材料重要、写材料有用,但我根本不是这块料啊?
" v' a9 L5 ]9 U' y# i
5 Z# Z' Z6 n' c/ O是的,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把材料写好,你自己首先得是块好料子。但是,大家也不用担心,不要妄自菲薄。写材料不论出身、不讲关系,只看实力,这把“刷子”从来不是学文者的专长,而是有心人都能掌握的工具。在座的每位同志,其实都具备写好材料的潜质。
j2 n7 i3 N! n2 r
5 Z; @2 g6 r* [' p% }# V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但经常打交道的也就2000多个。有人做过统计,1000个字就可以覆盖90%的书面材料,2000个字可达98%,3000个字就到了99%。 0 a4 I; E j" P9 X% L' e4 b
& h1 G) R- O9 {3 {
所以,只要你能熟练运用2000个汉字,你就具备了写好材料、成为写手的潜质。
0 ]5 K( Y; s$ M7 T9 O. ] \& P6 e2 s' A
但是,潜质毕竟只是潜质,如果不学习不练习,再好的潜质也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材料“生产力”。 1 V9 a; t. S z3 U
- K) \+ Q7 c2 ]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潜质”变成“显能”呢?
0 V1 i t9 m; ?. o
; T3 Y O# _' @) x6 k S" Q第一,端正态度
- e7 w+ B" q% @% k1 \, ^
" L- u+ t5 B. \1 W" E在写材料这条路上,很多人都是“零起点”,大多数人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决定你走得顺不顺、稳不稳、远不远的,第一是态度。 ; g' m/ i6 F9 ?6 K" s0 Y6 E' l
, g* j1 G- J x0 j7 z
这里,我推荐大家看一看《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三好公文课”第112讲)。 . v1 {. J* X0 Z' `% D1 h
2 a" g& [" i* m i有一句话说得好: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之前,全是“态度问题”。
J& Z4 B& X8 T$ [! ]; k% M5 w5 R/ s6 {0 ?0 C
还有人说:这世上哪有什么捷径,有的只是竭尽全力。 ( C4 v7 \. D; }: u3 k
* [2 `$ t3 a6 H' o6 t& B. D
我体会,材料写得好不好,态度第一,思维第二(思维方式决定思考方向),方法第三,知识第四,文字第五,这是构成材料世界的五行。态度是土,化育万物;思维是水,滋养文脉;方法是金,克难攻坚;知识是木,撑起天空;文字是火,点燃激情。 $ ?7 Z6 ` a" f
: n/ S, ?) X( C5 y6 Y7 X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写材料,不正确的态度有千万种,正确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认真”。 & k( k- C+ M9 ?0 x# M7 V8 `6 a
6 }; E8 h s: K- P' T
我曾把机关干部对待写材料的态度分成4种:(1)鄙文厌写。(2)畏难怕写。(3)勉力强写。(4)能写愿写。 & f% ?& w) R9 N& w8 [9 o- g
5 j: [0 s4 R2 i: A$ c实际工作中,我常常“遭遇”这样一些不正确的写作态度:(1)能躲就躲,能推就推。(2)不假思索、不重修改、不负责任,提笔就写、成文就交、出手就好。(3)排版不规范。(4)校对不仔细,有错字别字漏字、多余的字。(5)搞错版本,写了好几稿,交的不是最终稿,而是过程稿。(6)屡教不改,N次踏进同一条河流。(7)自信心崩坍。 $ U4 f, j3 H2 X
( w; L" s. E% s0 ]4 P5 s- y8 ^
正确的写作态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像写作能力一样,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我认为,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认识,这是态度、兴趣和责任感共同的培养基;二是兴趣,这是态度的催化剂,可以加速态度的形成;三是责任感,这是态度的生根水,可以使正确的态度稳定下来,持久地发挥作用。
/ _8 W. s( s; g- X8 ?' o8 D! r
/ D1 S$ F1 d6 F, r" K【举例】我是怎样走上写材料这条路的(详见《三把金钥匙——记我在文路上的3位老师),“三好公文课”第150讲》 ( u$ J; g" F' m2 k& A1 U
. }/ q/ |4 B' ?+ f j& w. E(1)第一篇作文:让我产生对写的兴趣,可以说是播下了种子
' m; q+ e" x. ]7 K1 W, F
; ]( ]* \" T! M+ J6 X" k @" X(2)第一次写公文:让我懂得了套路、素材、要领的重要性 ; I6 g2 V! }1 h4 O& h8 J) r" d; A
& d5 ~* K( i |
听了我的故事,有的同志可能会想,你小学的时候作文就写得好,写公文起步又那么早,我的写作基础不行,现在才开始努力,还来得及吗? ' s" \! C, M7 A: m! E. W" M
% d" ~# U4 M# R7 z$ D; S我想告诉有这种想法的同志,在写材料这条路上,没有“迟到”,只有“先来”和“后到”;“行动”比“心动”重要,“努力”比“实力”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第一次写好文章比写好第一篇文章更重要(“三好公文课”第2讲)。
- r# }$ U0 _8 D2 u- S" _# G
# h* w. J) S1 \1 o I第二,学懂公文
1 }% W2 u v4 G, F7 G
1 ]$ }. K; }3 t" F) f——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学懂; ! \1 E0 m. J$ J, s: ^( n. v5 K# M
' A) F# Z1 M* e( g. x) z
——把本单位关于公文处理的规定(重点是程序、格式)学懂;
0 @0 o. F) E3 S" s( z+ S
3 S" b9 [' g; z0 Z——从15个法定文种以及领导讲话稿、常用新闻稿(消息、通讯、特写)、信息文稿中,各找不少于3篇高标准的范文,一一学懂,做到对全文结构、章法、妙处了然于胸,能够复述出来; 2 H5 o6 S! k- z, \" m9 ^/ |6 z, {
9 R* [) c4 [) a1 v——买一本《<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作为案头书。
2 O) v4 l8 ^1 `$ M
3 x- K% L* J0 G7 C q怎样才叫“懂”?最基本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懂”,是“心意相通”,是需要有感情交流的。无论看一本书还是读一篇文章,你试着把自己“融”进去,和文字来个“对话”,和作者来个“神交”,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 I1 r# [' j( s0 A3 l, @
3 O4 Q2 Z& [" |1 q9 w% R& ?第三,上手去写 2 B9 i8 y- J# h! ]3 I
1 o& k. f6 N% y——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精准精到再出手”; 2 ] H- g6 z* y' G2 }6 G. `5 K, x
+ q. k; ]6 e* [' H+ @) |——确保“出手的工作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
5 J: S( ~6 W+ I! K# H: U6 K+ f8 Y+ M* d! E& d* ~
——交出的每一篇文稿都是“良心稿”。 * v) U; [" I% z
& z) J J# R2 [' P- m第四,参与推稿 & v% w- o' w7 h- F- p4 o+ Y3 I& u" X
! N" q# T3 r$ z* o, S2 z1 O0 a1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 k' p! `1 l' |4 ~
- N6 Z+ A! |: M推稿子是“材料界”的一大发明。推稿子的过程是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合力攻坚的过程,是头脑风暴、思想交锋、观点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互通有无的过程,是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是讨论式、参与式、“全链条”式的学习。 3 F- u1 `5 d! s+ Y4 ~
$ U: Q0 N5 ` ^" m2 z1 v
第五,及时复盘 & b+ Y" a4 b! _' k# @; J4 f! A3 ]
0 y5 [2 [4 J" H, S" e: h# C: ]写材料是一门技术活,实践性很强。 - V$ a# y$ G: `4 U! w
/ o& a6 ^( x. G“材料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要学会“靠总结经验吃饭”。这里,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 o2 j# ^3 }/ {" s2 \' L& n
6 L. L: X) F& G9 }; w+ e: U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主席会见李宗仁,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作陪。交谈中,毛主席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道怎样回答。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x! {# i" R) ~8 z
7 b2 C# R( D& Z9 \% U学会“靠总结经验吃饭”,最重要的是打一仗总结一次,确保每写一篇材料,特别是“大材料”,尤其是经过反复修改、来回折腾、让人死去活来的材料,都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0 z/ R& D5 M) }3 }# C
8 X1 Q& q* T' m9 i+ Y* g关于怎样复盘,我在《复盘+:一种有效的公文写作训练法》(“三好公文课”第206讲)这篇文章里写得很清楚。问题是,“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这里,我再讲个故事。
! c h0 {( J+ m8 D; Y+ e l7 I
这段时间,我经常带着一位年轻同事改稿子。
: x1 l4 b$ r. q( ^. K
5 S1 D# C: y+ u( G0 C, Z每次改稿子,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会一边修改一边讲给他听,原稿那样写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位同事会把我讲解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 8 h% U# ?- S P
! [2 z1 t6 v9 H% k4 m+ A有一天,我问他,跟我一起改完稿子以后,你会做什么? ; f. U, o2 v4 G4 `
! }% F" H7 J) W, C
他说,我会把笔记拿出来,好好再看一遍、思考一遍。
7 d [9 a& l, U+ J9 Y9 c" E/ T& p) d* T
我说,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笔记,过后你整理了吗?其中的要领和诀窍,你写过心得吗?改出来的文稿,你作过对比分析吗? 3 o! t/ h% n6 ^" C8 Z4 ^, T+ U
) _2 p e4 D8 ?说着,我从电脑里调出几个文稿对比分析表。这几个表,都是我带着他改完稿子之后,自己制作的。每个表都分3栏,左边是原稿的提纲,中间是修改稿的提纲,右边是我的比较分析。 2 k _8 k; T* X0 S
$ Y' K2 ~5 o+ G0 W, r- w- n; j
我接着说,你跟我改稿子的时候,能够主动做笔记,这是好的,但我讲的内容你肯定记不全,而且限于时间紧,我也不可能什么都讲到。很多东西,要靠你自己去想、去悟、去整理、去补充。你的“笔记法”与我的“列表法”相比,哪一个效果更好?我可以把这几个分析表送给你,但更多的分析表,要靠你自己去做。
+ \+ V$ _$ E$ T6 |: h8 C
/ M) L; w6 ]0 t1 c: c ( \, V9 h! m, a$ h3 \2 y
; g& L+ U; j$ s0 D- ?/ J3 v6 v' a0 ~, K5 r- e
二、关于“思”的方向
, B1 T' z% E% T3 h" |7 A C# B2 @' I- s$ W
3 r. E" k& [( L* a) s
' B8 h. ]% E. x1 Q/ c2 y7 Y
( k0 h5 H5 l' K" T6 m
9 ~; z% ~) ~ E- I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在文路之上,我们既要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要善于给自己的头脑里装上思想灯塔、安上指路明灯。上路之前,一定要先辨清方向;上路之后,不要只顾埋头拉车,还要经常抬头看一看“天”、对一对“标”,保证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开拓前行。
) s# ~' E0 ?4 K- N
5 ~! X) O, a) {) T%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