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七章 2013年11月20日
2013年11月20日下午,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继续分享《论语问答录》第七章,几位铁杆秘书展开了热烈、具体、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老猫继续为大家当好秘书、做好记录整理,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秘书朋友参与学习、交流。群聊实录如下:贾陆英:
各位亲们,咱们学习探讨《论语》学而篇第七章吧。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晚年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指德才兼备的人。易色:易指轻视,易色即不重容貌。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子夏说:"一个人,对待妻子,能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能豁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问,我一定说他是已经有学问了。"
问:“贤贤易色”是何意?
答:古往今来,有人就此句解释此句,有多种说法,如“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要像好色一样好德”、“看到有贤德的人肃然起敬改变态度”,等等。许多学者则从本章通篇着眼,认为子夏的话,第一句指夫妇、第二句指父子、第三句指君臣、第四句指朋友。此四伦,乃是人生最基本的人事关系。“贤贤易色”放在第一句,是因为古人把夫妇关系视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据此,杨伯峻先生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我认为比较贴切。
问:怎样理解“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答:人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本章所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进一步把人伦关系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儒家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基本关系的论述具有普遍意义,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儒家讲人品,讲德行,主要就是看你能不能遵循这“五伦”的规范。正因为如此,子夏才肯定地说:能够依照人伦处理好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关系的人,虽然他自谦地说自己没有学问,我一定说他是有学问的。子夏的话,充分反映出孔子教人重在德行的特点。儒家所谓之学问,从根本上说,是指人之所以为人、人应该怎样为人的道理。读此章,还应把《论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这样才会看到,孔子教人,不但重德行,而且重学文。一个人,如果忽略对经典文献的学习,也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
好風如水:
子夏的话,第一句指夫妇、第二句指父子、第三句指君臣、第四句指朋友。此四伦,乃是人生最基本的人事关。为什么子夏要这么排列四种关系呢,顺序很有意思啊,或者说顺序让人搞不懂,不知道是什么逻辑
贾陆英:
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夫妇是人伦之始,没有夫妇,便没有父子、君臣、朋友,故而放在第一位。儒家讲道德学问,是从家庭开始的,父子关系是家庭的轴心,故而放在第二。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君臣,然后是朋友,故而分列三、四位。上述为先秦儒家的思想,与大一统之后的汉儒的思想有所差别。
好風如水:
我个人看法哈,像老师说的,夫妇是基础,父子、君臣不可分割,家国同构嘛,这些最重要的都说完了,还有人际关系朋友可谈,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圈就这样了,这些方面都做得好,那是学习典范
无心随风:
孔子贤贤易色的观念倒很前卫,自古多少英雄豪杰倒在了女人的漂亮皮囊下。众生平等!支持“顺序不是绝对的”,不重形式重内涵,什么是夫妇有别?
贾陆英:
顺序不是绝对的,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看具体的语境,看论述问题的角度。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提出的,离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近400年了。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进一步把人伦关系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这也是一种顺序。不要过分纠缠顺序,我们讨论中已经看到三种顺序。不重形式重内涵——说得好。
红豆不惑:
自古堪称“贤人”的,都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高人。比如诸葛亮...接下来,不妨分别探讨下各个的内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无心随风:
豆姐,我感觉诸葛亮在这方面不是真正的高人,比如其子
贾陆英:
古之圣贤,一是品德高尚,二是智慧超群,三是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此五者,便是其内涵。
夕惕若:
圣贤不一定做出多大的政绩,做出世人表率行迹,成为民族脊梁精神的,更是圣贤。所谓学,只是一种途径,其目的更在于正心明德诚意,既然达到目的,何必在乎途径。君臣有义,是对公认社会秩序的一种尊重
红豆不惑:
“父子有亲--(骨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现在?),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吃惊的发现,在长幼有序方面,韩国比我国现在传承得好很多啊!
好風如水:
君臣有义应该是忠义吧
贾陆英:
夫妇在家庭中位于核心位置,上侍奉老人,下抚育子女。夫妇关系破裂,则老人得不到赡养,孩子得不到教育,家庭即刻解体;夫妻关系不睦,向上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向下影响到与子女的关系,平行影响到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夫妇关系出现问题,则家庭不和,进而影响到社会之和谐。因此,夫妇是人伦道德之核心。“夫妇有别”就是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好“五伦”中这最重要的一伦。 什么是“有别”?“有别”,就是有所分别。为什么要有所分别?因为男人和女人完全不同,从生理到心理,从思维到习惯,从性格到行为,乃至肩上的责任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夕惕若:
为什么要忠呢?因为敬,敬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法则;每一对夫妻都是这个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所谓家国,国由一个个小家组成,家家不宁的话,社会不协
红豆不惑:
嗯,“夫妇有别”前辈解释得很清晰了;请前辈再讲讲“长幼有序”吧,这个问题我关注很久了
贾陆英:
孔子讲得“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做君臣有义的注解。
我思故我在:
贾老师讲很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至关重要。只不过最难莫过于处理好夫妻关系了
红豆不惑:
这个前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进行下一个释义吧,“长幼有序”:?
贾陆英:
长幼有序,序即次序。在家中,弟弟要尊敬兄长,兄长要爱护弟弟,当然也包括姐妹关系。到社会上,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要爱护年轻人。
夕惕若:
先说育,成年之前,需要学习这个社会的法则,自然是从家长那学到,再从养上说,吃喝都是家长提供,能不尊吗,推而广之,自己尊敬自己长辈,当然希望别人也尊敬,怎么让别人也尊敬自己长辈呢,只能也尊敬别人长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吧;永远不乏敬人之意。肢体动作只是规范性的表达,发至内心敬意,不用仪式也能体会,得意忘言
红豆不惑:
是啊,这个道理我们似乎都懂,可是现在好像淡漠了形体礼仪了,致使懂也变得不懂了啊。看韩剧里的颔首鞠躬礼,觉得很有必要重拾形体礼仪了。其实我一直觉得韩国的那些礼仪,应是传承自我国的;而我们却将这些礼仪抛却;于是便出现了材夜思不让老人座,老人便坐材夜思身了。所谓“礼仪”,红豆以为必是有“礼”有“仪”。“礼”需得用“仪”来表示;而形体之“仪”,红豆真是觉得不可废啊。其实也不算太难,从娃娃抓起便是;所以,我坚持孩子得自己带;一个崇尚多子多孙就是福的国家,突然计划生育,只要一个孩子,那能不宠啊。隔代带的多宠惯,多败儿。
贾陆英:
父子有亲是讲孝道,长幼有序是讲悌道。
忆你:
我那天坐公交给一个残疾人让座 等我起身以后发现很多人给了那种很鄙视的眼光,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我感觉我们国人说大家都会但是却不会做
夕惕若:
不自尊,就不用尊他;长幼不序,阴阳不谐,比比皆是;独生子制度下,怎么教娃娃?宠还来不及,不用说自己怎么教,看爷爷奶奶吧
好風如水:
材夜思老人的事,被说成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现在上课起立也还有的,有时是必须的,因为学生下课还在睡觉呢,清醒下
2890980879:
尊重是相互的,年轻人尊老,老人也要尊重年轻人
无心随风:
现实,长幼无序不胜枚举。强烈支持贾老师的论语解说;知易行难,更难的是慎独慎微
贾陆英:
古代礼仪中的精华,应继承。如我小时上课,老师进教室后,班长先喊起立,同学们齐声说:老师好。老师回答,同学们好,请坐下。之后开始讲课。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现在,把这个礼仪丢弃了。
破风弃俗:
古代孔子授课,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到了朱熹在岳麓书院讲课,老师坐着,学生也坐着;到了鲁迅时候,虽然学生坐着,老师站着,但鲁迅薪资很高,师道颇受尊崇。今天呢?
贾陆英:
待人接物的各种礼仪,该讲得还是要讲啊!不然怎配得上“礼仪之邦”这个美称呢?
夕惕若:
鄙以为,先诚心,再学文
2890980879:
很多东西现在都是我们的根,日韩发扬光大
红豆不惑:
我们可以用适合当今时代的礼仪;看韩剧里,晚辈出门,向长辈报告一声,回来也报告一声,这个其实都是《弟子规》里讲到的内容;你看人家那个恭谨我们是什么样子了,可还有半点恭谨的样子?长辈出门或是回来,晚辈都会站立门口恭送或是恭迎;我们能做到?红豆坚持认为,有“礼”有“仪”;“礼”须得用“仪”来表示;而形体之“仪”,红豆真是觉得不可废啊。由此一叹,我便要决定送女儿到韩国留学了,虽然还早,我也要去实地习学下的。
忆你:
我就是我奶奶带大的但是我奶奶我感觉比我爸妈教育的好?
小小的确幸!:
我娃娃回家看到我,就要报告一声‘我回来了。进屋出门都有一声招呼。外形要内化。所以我们还是要向贾老师问声好!
贾陆英:
孔子时大家都跪着——那不叫跪,叫席地而卧。那时还没有发明凳子。
夕惕若:
长幼不序,阴阳不谐,比比皆是。礼仪的规范,能够养成习惯,潜移默化的就在心里扎了根,凳子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传入中原的。贾老,晚生这厢有礼!
贾陆英:
讨论很深入,也很热烈、具体。告一段落吧。谢谢!
谢谢老师指教,谢谢老秘网向大家学习 贾老师辛苦了!多年体会,毫不保留教给我们,令人敬佩! 晚生抛砖引玉,不知深浅的发表了一些言论,望指正。 这次没有上电视。。但是依然要好好向贾老师学习 贾老师我是你的粉丝,肯定要认真看完啊 每天看一次老秘网,争取提升! 贾老师讲的很好,很受启发 第一个来顶!! 向贾老师学习! 都是高人啊,向大家学习。 顶一个,向贾老师学习。 向贾老师好好学习~~~~~~ 顶顶顶,向贾老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