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mingqqh 发表于 2018-1-12 11:37:33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实践可以增长才干。

爱沙如漠 发表于 2018-1-27 16:39:44

培养兴趣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好心态。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能够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更能够使我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既可以缓解一天的疲惫,也可以为忙碌的明天补充积极的正能量。即便是工作比较累,也至少不会感觉烦闷,闲暇之余可以去做自己的业余爱好。生活就不枯寂,精神也就不会烦闷,心态调整好了,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和事业

百星壹月 发表于 2018-1-29 16:14:55

“成己”即为仁,“成己”方可“成物”,以己及物,推己及人。总而言之,“正己”才能“正人”,“成己”才能“成人”,“自爱”方可“爱人”。

云霞宣 发表于 2018-2-8 17:22:17

借用参禅的三重境界。佛家有一段禅语佳话,对我们看待许多事情都有鉴戒意义。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待工作是如此,看待人生、社会亦复如是

老梨头 发表于 2018-2-11 16:53:52

为自信者信人。酷!喜欢这篇文章

hino_yu 发表于 2018-3-29 16:21:25

写的真好,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LucasChow 发表于 2018-4-6 14:07:31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暗合了辩证法的深刻规律。绚烂之后,一切归于平淡。彩虹过后,天空依然。


最后,借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要有这样的自信。


naive 发表于 2018-5-3 22:20:29

nbsp; 汉学儒家,老庄孔孟,或静或仁,都是人格修炼的精髓。可是平凡之人,俗浅学识,了难悟道。及至后来程朱理学,讲究“形而上”的思考,注重知行合一,同样是修身的准绳。然而,在某种程度而言,人的认识相对容易达到一种较高层面;但是人的行动,却有时往往会离自已的思想很远。正是这种原故,“知”与“行”的分离,让许多的人们无缘修身成正果。        人从嘎嘎落地到讶讶学语,从初学启蒙到完成大学学历,算一算需要二十三年。这个时候的你,人们会认可你是“有知识的人”,是个“知识分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欲望很强。        但同时,也是心比天高,却是眼高手低,接下来不断的经验和教训,标识着人生方向和轨迹。这时,有人在经验和教训的指下,苦练心法,就如同接通冥冥之中的气场一样,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最终走上一条知行合一的道路。        也有人身心疲惫,如同一个胀大的皮球,突然地泄气了,失去了形状,淹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了无声迹。         因此,我们愿意成为前者,完成自已的人生过程,修成正果,功德圆满于人世间,而不愿沦为后者,变成芸芸众生。如何苦练心法?心法如何“练”才得法度?         从“戒”入手,首先戒除自已不良生活习气,清除头脑中不良想法和动机。         然后,确立良好习惯和行为。一直努力去做,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取代不良嗜好。时时反省自已的“一闪念”,在取代不良嗜好和克制冲动中,斗争自我,折磨自我,再把这种“自我折磨”所产生的痛苦,视一种更深层次的快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获得一种切身体验,获得一种切身的感悟。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定力。         拥有了这种定力,人就会自然而然感

naive 发表于 2018-5-3 22:22:14

培养兴趣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好心态。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能够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更能够使我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既可以缓解一天的疲惫,也可以为忙碌的明天补充积极的正能量。即便是工作比较累,也至少不会感觉烦闷,闲暇之余可以去做自己的业余爱好。生活就不枯寂,精神也就不会烦闷,心态调整好了,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和事业。

naive 发表于 2018-5-3 22:23:43

培养兴趣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好心态。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能够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更能够使我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既可以缓解一天的疲惫,也可以为忙碌的明天补充积极的正能量。即便是工作比较累,也至少不会感觉烦闷,闲暇之余可以去做自己的业余爱好。生活就不枯寂,精神也就不会烦闷,心态调整好了,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和事业。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省厅一位年轻干部在机关青年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