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2em;"><font size="3">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font></div><div align="left" style="text-indent:2em;"><font size="3">“为官不为”可以说是“四风”问题的新变种,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b>一是患得患失</b><b>“</b><b>不敢为</b><b>”</b><b>。</b>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步入新常态,一些党员干部明显不适应,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满足于当“太平官”。<b>二是能力欠缺</b><b>“</b><b>不能为</b><b>”</b><b>。</b>有的干部不求新知、不学新业、不悟新政,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考不足,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是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是凭经验办事、仗好恶决策,缺乏干事创业的真本事。<b>三是逃避责任</b><b>“</b><b>不愿为</b><b>”</b><b>。</b>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一些干部产生了守旧思想、畏难情绪,不愿创新,不愿变革,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说起困难“千难万难”,躲避困难“千方百计”,对棘手问题总是上交下派,左推右搡。<b>四是坐而论道</b><b>“</b><b>不真为</b><b>”</b><b>。</b>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有的干部不是不为,而是“虚为”、“假为”,讲话“空对空”,调研凑天数,只出经验,不出成效,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是典型的“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font></div>
<div align="left" style="text-indent:2em;"><font size="3"><b>一是教育引导治</b><b>“</b><b>心病</b><b>”</b><b>。</b>“为官不为”的病根在于思想“贫血”、精神 “缺钙”,必然导致行动乏力。“输血”“补钙”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以强化理想信念为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党史宣讲、专家辅导和研讨交流等活动,反复教育,经常提醒,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校准价值坐标。重视道德规范,把“顾客至上”的理念融入行政文化,推动政府仿企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形成预防为官不为的“软约束”。突出典型引领,积极培树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争当老百姓满意的好干部。</font></div>
<div align="left" style="text-indent:2em;"><font size="3"><b>二是强化培训提素质。</b>庸懒成性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面临的是新形势下适应能力、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的缺失,亟待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加强能力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聚焦班子和干部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进行精准化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提升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压岗、轮岗等方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选派不同层面、不同特长的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线开展工作,让他们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font></div>
<div align="left" style="text-indent:2em;">**** Hidden Message *****</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div></div>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对照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市下发的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指导意见,结合组织部门的自身特点研究制定专门针对组工干部的自身制度和实施措施。研究制定《市委组织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市委组织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市委组织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市委组织部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等各项旨在规范组工干部某一专项作风建设的制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的“药效”更加明显,能够直接指向作风转变的“顽疾”,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的作用,从而达到“药到病除”、“手到回春”的效果。三是在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制定中,注重结合实际尽可能的细化量化标准,在深入基层问题上,规定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不少于60天,提交调研报告不少于4篇,住村不少于5天等,在公车、公务接待问题上,规定公车每天停放地点、公务接待人均消费不超过50元等硬性标准,明确每项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步骤方法,最大程度消除制度的“模糊空间”,使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不是仅仅贴在墙上的“纸老虎”,而是指导组工干部行为标准的“硬轨道”。
四、以开展专项活动为关键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收获成效。 对照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市下发的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指导意见,结合组织部门的自身特点研究制定专门针对组工干部的自身制度和实施措施。研究制定《市委组织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市委组织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市委组织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市委组织部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等各项旨在规范组工干部某一专项作风建设的制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的“药效”更加明显,能够直接指向作风转变的“顽疾”,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的作用,从而达到“药到病除”、“手到回春”的效果。三是在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制定中,注重结合实际尽可能的细化量化标准,在深入基层问题上,规定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不少于60天,提交调研报告不少于4篇,住村不少于5天等,在公车、公务接待问题上,规定公车每天停放地点、公务接待人均消费不超过50元等硬性标准,明确每项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步骤方法,最大程度消除制度的“模糊空间”,使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不是仅仅贴在墙上的“纸老虎”,而是指导组工干部行为标准的“硬轨道”。
四、以开展专项活动为关键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收获成效。 强化培训提素质。庸懒成性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面临的是新形势下适应能力、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的缺失,亟待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加强能力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聚焦班子和干部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进行精准化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提升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压岗、轮岗等方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选派不同层面、不同特长的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线开展工作,让他们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 说起困难“千难万难”,躲避困难“千方百计”,对棘手问题总是上交下派,左推右搡。四是坐而论道“不真为”。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有的干部不是不为,而是“虚为”、“假为”,讲话“空对空”,调研凑天数,只出经验,不出成效,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是典型的“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进行精准化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提升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压岗、轮岗等方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选派不 的干部不求新知、不学新业、不悟新政,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考不足,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是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是凭经验办事、仗好恶决策,缺乏干事创业的真本事。三是逃避责任“ 庸懒成性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面临的是新形势下适应能力、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的缺失,亟待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 不同特长的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线开展工作,让他们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 很经典、很深刻的一篇文章,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破解问题有的放矢,楼主的功底和眼光可见一斑!!! 很经典、很深刻的一篇文章,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破解问题有的放矢,楼主的功底和眼光可见一斑!!! 写的太好了,再次拜读了 概括得极其到点子上!
概括精准!观察鞭辟入里啊!
页:
[1]
2